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推荐)(第8页)
本文共计449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五)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层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种非常糟糕的现象:“年年审,问题年年犯”,其直接导致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能力的质询。故此就“内部审计工作究竟在做什么”这一疑问,最有力的回答是:改变形象,后续审计是关键。一是审计程序不能简化。每一次后续审计都要按照新项目的要求来做立项、编制方案、实施审核、出具报告。二是审计目标要明确。后续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整改到位。三是发挥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作用。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单位被查层面的质量控制考核。对审计对象整改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事实披露,追究原因,责任到人。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推动问题整改的进度,保证问题整改的深度,扩大问题整改的辐射面,杜绝同类问题屡查不改。第二个层面是对审计项目本身质量的考核。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要通过整改的成效,客观分析已发表的审计建议的实用性、适度性。运用pdca、鱼骨图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对以往审计项目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查找缺陷产生的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审计操作程序及项目管控流程;提高审计证据查找的准确性、全面性及审计依据查找的充分性、相关性;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在开展后续审计项目的现场审查中,对新发现的问题要重点分析,特别是对依照审计意见整改后所采取的新流程新举措,由审计对象提出的有异议性的反馈意见,要给予重点关注。应虚心接受来自审计对象的意见,重点测试问题点,若是由以往审计结论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及时纠正;若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新的审计重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展开问题调查。基层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单位的管理运营中逐步由幕后转到台前。在未来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强大,要在单位管理中发挥作用,在单位管理者心里占有一席之位,就要从自我建设入手。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更多地接触管理方面的理论,借鉴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技术,突破自我、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降低内部审计工作风险,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5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办学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发展逐渐多样化,学校各项经营开支和基建投资成倍增长,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日趋复杂的风险。内外环境的复杂化也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大的价值潜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审计工作的领域也逐步扩宽。内审部门不仅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还承担着基建工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工作。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存在重大问题的经济活动或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经济活动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并因此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学校的内设监督机构,对学校各项活动行使监督职能。但由于部门设置的平行性、行政关系的密切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存在利益相关性。内部审计机构在对学校相关活动进行审计时,会受到部门利益以及学校领导的影响,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在这种多重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时容易确实自主性,独立性,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失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 内部控制不健全。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我国已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基本都是适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还尚未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完善就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导。从学校的重视程度来看,作为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单位,高校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略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执行,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只有简单的管理制度。而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对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必将导致内部管理的漏洞和重大舞弊的产生,形成审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