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推荐)(第6页)

本文共计449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运用多种方法对第三方信息予以加工、提炼和验证。第三方信息数据受客观环境、信息来源渠道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同环境下或不同信息来源渠道下,审计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数据有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就需要审计人员采取趋势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等诸多方法加大对第三方信息数据的分析、提炼和验证,从而筛选出最真实、可靠的第三方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采集和应用。

  3。构建第三方信息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关于第三方信息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历史数据,因此,需要审计部门依据研究数据和历史经验构建第三方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现行研究人员可凭借该制度实现对第三方信息和风险水平的评价、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对应的措施,以此增强第三方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完整性。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4

  [摘要]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一个有待系统建设的管理空间。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中,尝试性的将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融入内部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探索建立各阶段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闭环式管理;模式

  审计质量对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凭经验办事、无章法、无程序的现象。审计走过场,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程序马虎、不规范,出现漏审、偏离目标、证据不足、重复返工;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追踪,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职能得不到发挥,审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

  二、内部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

  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设计,是引入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以审计目标为管理核心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将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结果追踪阶段连接构成一个以审计目标为中心的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既可以发挥短期管理效果,保证单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又利于基层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断规范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是“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审计项目要干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拟定新的工作项目时要考虑三个“实”,即“实际、落实、实力”。1.“实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要服务于本单位建设发展实际。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首先要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把上级文件要求加强监管的事项以及本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作为内部审计计划和立项审查的侧重点。对这些侧重点的逐一实施到位,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一。2.“落实”。是指审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立新项发现病灶,续旧篇建立复诊,观进展直至康复,是审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再立项,是每年审计工作的必修课,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二。3.“实力”。是指在拟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权衡人员、时间、事项因素,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是说,要做到科学规划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处理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基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较少等特点,可采取多个审计项目现场收集资料并行,开展交叉取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审查形式上要多发挥审计对象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是查问题摆问题,而是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审计立项预期的效果,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