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推荐)(第11页)
本文共计449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梁本祥.浅谈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条建议[J].北京:时代经贸(学术版),20xx,6(17):123.
[4]陈雪梅.浅谈内部审计道德建设[J].成都:四川水利,20xx,32(1):68-72.
[5]王玲.浅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J].哈尔滨:现代经济信息,20xx(17):300.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7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超过8000 万家,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好。中小企业在“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经济新常态下,在整体经济增速日趋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并能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社会和企业亟需探索的问题。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不足。在这样的劣势下,为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内部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主要针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而言,也就是内部审计质量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益性。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能否发挥期望效果,能否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的高低。为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转型难、融资难和用工难等风险也比较突出,为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继而探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等均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政治环境是国家政治发展大背景,是内部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法律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依据,也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出台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是对内部审计的各方面给出了法律层面的约束和规定,然而,针对中小企业这样特定对象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依然适应的评价标准及依据。
2.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程序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为实现相关职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包含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收集审计证据使用的方法。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环节,影响审计质量。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意味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基础。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可实现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同时,内部审计的计划、实施、报告和结论等环节对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不能想当然地简化或减少相应审计工作环节,否则将导致内部审计程序无法顺利实施。
3. 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
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是保障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常态化的基础。首先,内部审计岗位的特殊性,注定了该岗位不同于其他岗位。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是对经济主体财务收支以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决定性条件,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是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操守和沟通能力的高低对内审计质量的优劣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审计,还对企业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运用专业知识对企业信息进行分析,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储备,就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将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