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论文(第5页)
59 次下载 18 页 3112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5]王金龙,吴文,杨孟斐。基于“互联网+”概念的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分析[J]。山西建筑,20xx,42(2):245—246。
[6]王亮,张人伟,裴晓东,等。职工心理障碍分析,判定及其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xx,33(4):72—74。
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论文(第5页)3
论文关键词:设备安全本质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设备的危害因素及其控制原则以及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重点应为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及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如设计阶段采取安全设计,提高防护标准,使用维修阶段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改造、改善维修等;组织措施,如安全教育、事故分析处理、安全考核审查等,消除一切使机械设备遭受损坏,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
通常导致事故的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及管理上的缺陷。因此消除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生产系统安全的物质基础。消除设备的不安全首先要消除其有害因素。
设备的危害因素分为机械性与非机械性两大类。机械性危害因素包括静态危险,如刀具的刀刃、机械设备突出部分、飞边等;运动状态下的危险,如接近危险、经过危险、卷进危险、打击危险、振动夹住危险、飞扬打击危险等。非机械性危害因素包括电击伤、灼烫和冷冻危害、振动危害、噪音危害、电离辐射危害、化学物危害、粉尘危害等。
1控制设备的危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在工艺流程中和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发挥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1.2减弱原则:当危险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
1.3距离防护的原则: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远近有关,依照距离危害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小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显然是有效的。
1.4坚固原则: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的结构强度,提高安全系数,尤其是在设计时充分运用。
1.5设置薄弱环节原则:是指利用薄弱的元件,在设备上设置薄弱环节,在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以前,已先将薄弱元件破坏,使危险范围缩小或使危险终止。
1.6互锁原则:是指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运行或操作。如高压配电屏的网门,当合闸送电后就自动锁上,维修时只有拉闸停电后网门才能打开,以防止触电。
1.7自动化原则:在不能用其他办法消除危险因素的条件下,为摆脱危险因素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可用机器或自动控制装置操作。
2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
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主要有:设备的本质安全化;面向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弱不安全因素;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笔者认为重点应为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及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为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的安全化。本质安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杜绝或减少伤亡事故,减少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本质安全化要求对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作出完善的安全设计,使系统中物的安全性能和质量达到本质安全程度。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设计阶段: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因素,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近危险区,如将危险区域完全封闭,采用安全装置,实现自动化等都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设备的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设备及其零部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准向工作场所和大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不应产生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噪声、振动、辐射和其它污染,对有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必须在设计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护,必须有直接安全卫生措施、间接安全卫生技术措施以及提示安全卫生技术措施。

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趋势探析论文
EDA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探析
EDA技术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网络发展趋势
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综合治理浅谈
配电带电作业的全过程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发电企业基层工会民主管理中的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论文
探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优秀论文
浅谈成品油的二次配送与管理论文
浅谈好的管理的要点
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研究银行业跨境经营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