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第18页)
201 次下载 23 页 4017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3.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 动 心 理 学 编 写 组。运 动 心 理 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2]学 校 体 育学 编 写 组。学 校 体 育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第18页)13
【摘要】 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该文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了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素质
现代的健廉观对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有积极的意义,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的心理素质越来越高,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前提,卫生学校的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卫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很片面,认为没有疾病“能吃能睡” 就是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生存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生活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生理和心理相互影响,健康既包括身体各器官、组织及功能正常,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品质、健美的体形、乐观向上的情绪[1],对环境的适应力,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学生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1.1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1.1学习上缺乏自信 卫校学生年龄在十六七岁的青春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中等卫校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不好,一部分学生厌学心理严重,意志薄弱、贪图享受、自由散漫、消极厌学、自卑心理严重,认为低人一等,自暴自弃、萎靡不振,产生消极颓废的自卑情绪,缺乏自信心。卫校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对老师的批评,对学校规章制度消极抵抗,逆反心理严重,适应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与同学、老师不能主动交往,自我封闭,情感孤独,智力的差异,学习方法不科学,一部分学生到卫校学习不是出于自愿,被迫来学习,医学课程难度较大,一些学生精神上压抑,学习没有兴趣,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产生畏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