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好声乐学习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第3页)
本文共计105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正确处理好紧张与松弛之间的相对统一
良好的声乐学习状态是各部分适度放松,就像一部机器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讲喉头稳定就离不开打开,而说打开又不能脱离呼吸的支持,讲声区统一,首先声音位置要统一,而位置统一又和腔体稳定相联系。只有紧张与松弛之间相对统一了,只有适度放松了,声音才能松弛,表情才能自如,情感表达才能随心所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那种绝对的强调松与紧的说法都是谬论,“松”不是懈,不是垮,而是要处于自然,不僵不紧的状态,它是一种要求摆脱不正常的紧绷和各式各样的干扰和拘束的放松状态;而“紧”也不是绝对的紧、僵滞,而是运动、控制所需要的“紧”,是使有关的器官、肌肉都运动起来,处于积极、主动、兴奋的状态,是放松前提下的紧,“紧”要有活力,有弹性。我们要在歌唱发声中真正找到松与紧相辅相成,协调配合,做到“松而不垮,紧而不僵。”在声乐学习中,不妨在歌唱发声上去领会这句话的要领,进一步找到紧张与松弛相辅相成的正确感觉,从而做到真正的放松。
三、正确处理好声音的靠前与靠后之间的关系
一个明亮且具有穿透力的音质的得来,是以打开喉咙、声音通畅为基础的。靠前与靠后只是共鸣运用中对手段和效果的认识问题。感觉上,打开咽腔应该是一个靠后的动作,但如果不顾及声音共鸣的整体走向,把声音仅停留在喉咽部,那样的声音将是沉闷的,没有穿透力的,明亮的、靠前的音色便更是无从谈起。关于声乐中声音的“靠前”与“靠后,这也是在声乐学习中常常听到的声乐专用术语,“靠前”与“靠后”这两种学说,在欧洲美声唱法各学派中也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这场争论延续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常常表现在声音概念理解上的混乱。
歌唱中的“靠前”与“靠后”,要在歌唱的练习中,依据正确方法,慢慢地在练习中自己不断的摸索,正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才会在歌唱中发出好的声音;这种“前”、“后”的辩证关系在歌唱中是不容割裂开来的。声音的靠前与靠后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打开喉咙的靠后,就不会有高位置共鸣的靠前。决不能割裂开来单纯地谈靠前、靠后,靠前集中是目的,靠后是手段。
由于人的发声过程大多靠内部器官的调节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百多年来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生理―心理结合调节的方法,也叫作“利用能意识的位置去调节发音机能”,简称“意识调节”法。这是针对人的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而发明的教学方法,于是“找位置”,“找感觉”就成了声乐领域中的口头禅。“靠前”与“靠后”也是人在发声时对声音走向的一种感觉。而演唱者自己的感觉和听者的感觉有时又是不一样,不统一的。我们要求歌唱时声音要充分唱出来,要求声音明亮而有穿透力。听者的感觉是靠前的,但唱者对声音走向的内在感觉却可能不是靠前的。
如歌唱家卡鲁索认为自己歌唱时声音在颈背后,好像从背后地板上发出来的一样。但在听者的感觉上,他的声音色彩明亮,有着最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我国传统京剧中铜锤花脸的“堂音”等唱法,在说法上是“靠后”的,但实际声音效果是明亮,集中,靠前的。老师要求学生“靠后”,是让学生声音的走向倒向后方,并不是将声音抠在里面,而是希望学生的声音能不费力地向前唱出来,也就是说“靠后”是指演唱者发声时的自我感觉,而“靠前”则是客观听者的声音感觉效果。这两种概念不要搞混乱了。这种主客观感觉上的不同概念的矛盾,最容易引起发声上理解的混乱。如果有人接受的是“靠前”的概念,而拼命追求“靠前”,往往唱出来是逼紧的白声。而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靠后”唱,将声音抠在里面,闷着出不来,发出一种暗涩而没有色彩的声音,那也是误入歧途。
因此,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这两种概念,不要将这两种概念对立起来。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调整,使自己的声音内在感觉与外在客观效果达到统一。


《范进中举》自测训练(下)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通用13篇)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通用6篇)
机械加工机械振动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
探微初中语文课堂之美
情感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化学试验室废水污染的防治
电气自动化专业优秀工程师培养探寻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高中语文学习中有效思考方法探析
浅论汽车维修与运用机械类模块教学的初步设计
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现状及教改措施
机械加工行业OA系统解决方案
机械设计与机械加工中常见问题及改善措施论文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150个问题及解决措施
试论机械加工过程中数控技术的运用
机械加工振动问题及措施的论文
机械设备在维修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机械加工厂员工规章制度(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