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怎样处理好声乐学习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第6页)

本文共计105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歌唱中“气”、“力”、“声”是一种能量互换关系:吸进的是气,得到的是力,获得的是声音。正如《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所述:“歌唱呼吸的支持力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因此,在我们歌唱或发声过程中要获得腰部的支撑力,并且在保持吸气状态发声时,腰部要有明显的支撑动作。气和力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正确地运用气力的发声。

  最后,掌握歌唱的共鸣。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有了动力以后,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单薄,很不好听,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共鸣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应该说没有共鸣的歌唱是没有穿透力可言的,更谈不上美好的音色,而发声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歌唱共鸣运用自如。

  我们说呼吸要深而放松,吸气的时候很自然地共鸣腔体就随之打开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歌唱共鸣的通道像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震动。例如小号,如果只是吹嘴子,声音又小又难听;再如小提琴,假如只在纸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听,给提琴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我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有时在头部产生一种震动的感觉,因此称之为头腔共鸣。我们提到最多的,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共鸣。还有一种是面罩共鸣,所谓面罩共鸣,是指声音的共鸣在中咽喉腔以上鼻咽腔,两腮两边太阳穴延至眉心处,这些内部腔体和外部姿势是引起震动的区域。要实现面罩共鸣,首先是声音位置不能变,一定在额前、两眼下面一点、两边颧骨前和牙关打开处,这就是正确的声音位置。而喉头下垂、稳定是摆对声音位置的关键。其次是掌握正确地呼吸方法,因为呼吸是获得面罩共鸣的动力。最后要打开喉咙,使得通向面罩共鸣得通道畅通。另外,u母音练习也是一种掌握面罩共鸣的训练方法,正确的u母音状态也正是歌唱关闭状态。

  总之,歌唱的发声是非常自然的发声状态,它要通过练声使日常发音的语言自然状态在歌唱时进入艺术发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声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怎样处理好声乐学习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第6页) 4

  一、鼻音

  如果歌唱时,软口盖及小舌位置过低,使气息直接侵入鼻腔,鼻腔肌肉紧张而又不能完全开畅,声音就被迫集中在鼻腔来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会有浓厚的鼻音,模糊不清,失去了本来的音质及嘹亮圆润的音色。无论如何,鼻音必须摒除。

  二、喉音

  喉音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毛病。要矫正喉音,必须有较长的时间和坚韧的毅力。初学唱歌的人,应该注意放松喉部肌肉,尤其要注意舌根。矫正喉音“哼鸣唱法”,就是闭住口用哼鸣来练习发音。这样可逐渐消除喉头肌肉的紧张,使之松弛与打开,慢慢地,再开口练唱。

  三、舌声

  这种声音与喉音相似,究其原因即为舌根生硬,尤其舌根后部向后压,使颈壁与舌根太靠近,使声音发出受阻碍。这种情形好象使口腔内含着食物唱歌。这种声音含混不清,没有共鸣,也不能唱高。因此,初学者在开始时,即需注意舌的正确位置。

  四、白声

  所谓白声,就是发声不能集中,音质浮泛散漫。这种声音不润泽,缺乏音乐气氛。这多半是由于口形不正,共鸣不当所致。这种径直发出的声音极为刺耳,尤以高音为甚。纠正此毛病,须从母音练习开始,使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抖声

  受过训练的声音能发出一种自然的波动,给声音以美的感觉。但是“颤抖”却是一种严重的毛病。这些不自然,不均匀的颤抖,都是气息调节不良与肌肉紧张所致。这些也都必须靠练习基本呼吸方法来纠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