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论文(通用8篇)(第2页)
本文共计206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教会患者保护自身内瘘: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透析穿刺部位当日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定时检测内瘘是否通畅,瘘侧肢体勿受压,防闭塞;患者有假性动脉瘤时,应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DAVF穿刺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进行,会产生血肿。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73cm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大于一百为宜。血泵流速也要适当,要适合内瘘本身流量。个体在透析用内瘘时负压不宜过高。
6.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出血:术后24h内发生渗血,可在局部轻轻加压,但不宜过长,防止压迫过重,造成瘘管闭塞。患者多数有手臂肿胀,通过抬高肢体,保持正确睡眠姿势在两周内可以消失。
7.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
7.1内瘘使用前的护理
内瘘建立后要经常巡视听诊,是否有手术部位血管杂音,造瘘处摸到震颤表示血流通畅。注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每天更换切口敷料,严格无菌操作。
7.2透析完成按压血管护理
正确拔针压迫止血的方法:压迫力量要适当以不出血而感到搏动或震颤为好。压迫时间一般为十五分钟到半小时为好。
7.3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
血管条件差者,可先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保持血管条件改善再行内瘘手术。避免透析过程中造成血凝堵管,注意抗凝药物的计量,用药时间。防止透析中血栓形成。
8.讨论
只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后护理;地使用内瘘;结合病人的配合,透析病人的内瘘成功率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1]杨晓梅,裴淑矫,王艳秋.内瘘护理的新方法.透析与人工器官,1998,9(46):50.
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论文 篇2
摘要: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本文通过对介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介绍,详细分析各种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选择最佳的穿刺方法,减少患者的疼痛,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正常使用,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4--01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肾衰竭的常用方法之一,而血管通路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备条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深静脉留置导管(包括临时性导管和长期使用导管)、人造血管等。自体动静脉内瘘,简称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血管通路。它具备使用寿命长、护理便捷、并发症少等优点,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1]。如何选择最佳的穿刺方法,减少患者的疼痛,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是临床医护人员一直研究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将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各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临床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提供参考。
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1.1绳梯法
所谓绳梯法,即同一患者内瘘穿刺点间隔距离相同,一般为2cm;近心端至远心端,各个穿刺点依次循环重复使用。姚汝侠[2]常规选用绳梯式穿刺,使整个血管不易发生狭窄。林惠凤[3]认为,定点穿刺容易使血管壁频繁受损,穿刺点容易渗血。刘春凤[4]研究认为,绳梯式穿刺适用于血管较细者.
1.2扣眼法
所谓扣眼法,即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反复穿刺10次左右形成皮下隧道。扣眼形成前,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直至皮下隧道形成,然后采用钝针穿刺,可减少出血和痛苦。扣眼法穿刺适用于内瘘好、血管粗而直者。
1.3区域法
所谓区域法,即选择患者血管弹性较好且充盈的位置进行蜂窝状穿刺操作,每次穿刺区域需要变换。区域法极易松弛患者局部皮肤,产生渗血现象;且穿刺中需要选择血管充盈位置进行蜂窝状穿刺。陈林,石梅等研究认为透析结束后局部皮肤可能呈现筛眼状,使肌肤逐渐变薄弱,加之受到动脉血压力,可能产生血管瘤[5-6]
1.4向心穿刺法,离心穿刺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