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 正文

(精选)计量经济学论文14篇(第11页)

215 次下载 26 页 4535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xx(7)。

  [2]秦长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xx(2)。

  [3]洪永森。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xx(5)。

  [4]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xx(3)。

  [5]李恒,黄雯。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J]。统计与决策,20xx(10)。

  [6]赵爱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xx(40)。

  [7]朱靖。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2)。

  [8]刘晓平。《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_以青海大学为例[J]。社会科学教学。20xx(11)。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7

  1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一)经典教材未必是最适合的

  市面上《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也不乏名家编著的教材,但优秀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却不一定适合三本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使用。比如,国内高校普遍选用的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该教材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甚至成为很多高校的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但是,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的分析,书中大篇幅数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使学生还未开始学习就产生了畏惧心理。且这本教材实践部分较少,案例陈旧,且没有软件操作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而国外名家教材,比如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以及伍德里奇德《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略去了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且引入了丰富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中美思维和表达存在差异,这两本国外名家的教材给中国学生学习带来了阅读障碍,且这两本教材也没有软件操作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无法运用理论进行实践。另外,这两本教材涉及知识点过多,一般3学分48学时根本不够安排。且这两本书的译本价格不菲,如果选作教材,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多媒体的缺陷

  多媒体的出现,把老师从繁重的板书任务中解脱了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授课效率。多媒体除了能加大授课的信息量,还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多媒体并非是万能的,在加大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多媒体流畅的播放,缩短了老师思考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足准备,保证课堂上思维清晰连贯;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板书,在老师书写板书的间隙,学生可以对刚学习的内容作短暂的回顾和整理,或者思考一下没弄清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空档",在相同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这要求学生上课精力高度集中,课前认真预习。而三本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高,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课前预习。如果教师完全借助多媒体手段,容易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三)一减再减的实验课

  按照48学时的教学安排,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到7个实验:一元与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异方差检验与修正、序列相关检验与修正、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处理、虚拟变量的设置、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如果安排7次实践课让学生上机操作,剩下的34个学时根本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校把实验缩减到2到3个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取消了实验。考虑到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削弱学生动手能力。笔者精选了5个最为重要的实验,并把这5个实验安排到了3次实践课里。为了督促学生上机实践,笔者还将实验课与学生的课程作业关联起来,即学生通过实验,得到计量分析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提高了操作技巧,掌握了把计量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但缺陷在于把5个实验压缩到3次实践课里,哪怕有作业迫使学生不得不操作,但实践课信息量过大,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