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精选12篇)(第11页)

本文共计435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参考文献】

  [1] 杨继良先生在《会计研究》、《财会通讯》等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

  [2] 朱海芳.管理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

  [3] 唐.R.汉森,玛丽安.M.莫文,著.王光远,等译.管理会计(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4] 爱德华J.布洛切,康H.陈,托马斯W.林,著.李苹莉,刘全富,译.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注:

  ①Horgren:Cost Accounting:Management Emphasis 10th ed.

  ②美国企业对这些机构,统称“部门(department)”,不如我们的明晰。

  ③这里还涉及产品成本应否包括期间费用的问题。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

  ④据我们了解,国内各超市的机构设置,都相类似。

  ⑤生鲜商品在出售前便已变质所引起的消耗。

  ⑥在行政上,它们是两个部门,工作性质不相同,只是因为“成本动因”相同,都是店面积,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合并成一项作业了。当然也可以仍然作为两个作业来处理的。

  ⑦行政/保安部服务的店面积包括直接营业与非直接营业面积,人事部为全店(包括非直接营业部门)服务,全店性支持作业当然也对非直接营业部门服务。为了避免“交互分配”,这些服务的费用都只分配给直接营业的对象,即9小类商品。

  ⑧从团购获得的收入及其商品成本,均已分别记入各该类商品的收入和成本。这里只是市场部发生的费用。

  ⑨各小类商品的销售笔数和为顾客装入塑料袋的笔数,不是一回事。后者分商品类别的笔数难以取得,所以合并成同一个“成本动因”。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5

  提要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是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产生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确认成本动因,它会帮助我们清晰看出哪些产品利润较高,哪些产品处在微利和保本状态,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本文立足于成本动因定义,探讨了其必要性、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内容。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作为会计界新的动向之一,近几年已被广泛关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也称作业成本制,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引进该制度无论对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还是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将受益匪浅。

  一、成本动因定义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动因的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下,从成本归属的角度,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1、执行动因。若某项作业被重复执行时,每次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差别很小,这时作业的执行次数即可作为成本动因。作业成本除以作业执行次数,即是作业成本动因率。在设计作业成本系统时,一定要在分析有关作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业主体的意见,慎重确认执行动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动因信息失真。常见的具有执行动因的作业有订单处理等。

  2、数量动因。当某项作业多次执行中,资源费用的消耗表现出明显的变异,不过若资源费用的消耗跟作业时间或其他数量量度之间存在近似的正比例关系,这时称成本动因为数量动因。数量动因可表现为作业时间,也可表现为耗费资源的体积、重量等量度。作业成本除以数量动因的总计,即可得到成本动因率。同执行动因相比,数量动因的精确度有了质的提高,但应用数量动因的成本费用也增加了很多,为每种产品都可能多次消耗不同的作业,观察和记录每次作业花费的时间或资源耗费的数量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作。有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方法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编制“复杂程度指数”的方法。假定成本计算对象的复杂程度与消耗某作业时花费的时间或其他度量成正比例,则可以一定复杂程度的成本计算对象为基准,将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与之进行复杂程度的对比,得出复杂程度指数。分配成本费用时,复杂程度指数乘以基准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即可作为参与指数编制的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