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出师表》教案(通用14篇)(第14页)

本文共计341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

  ⑴与吴国通好;

  ⑵加强内政建设;

  ⑶平定南方叛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下列字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

  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

  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

  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

  三、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例: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四、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和节奏。

  五、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秋:这里是“时”的意思。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学生串译。

  难句: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