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简析从《饥饿的苏丹》看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12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名叫西尔瓦的摄影家在现场。只是由于拍摄时构图的问题,导致读者看不到站在旁边的小女孩的母亲,加之媒体失实的报道,读者对事情的真实性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大部分读者在没有深入思考情况下,就对凯文·卡特进行谴责。

  四、关怀对象的选择

  推理的波特图式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以帮助我们确定那些最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

  根据波特图式,我们可以构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对于《饥饿的苏丹》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来分析。首先,我们对情况做一个定义——凯文·卡特拍下了这张照片,被世界各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世界舆论对苏丹内乱和苏丹饥荒的关注,同时凯文·卡特也被不少人谴责。然后,思考这件事情的价值是什么?照片被报道出来后,随即引起了世界舆论对当时苏丹的情况的关注,这无疑是很好的现象。就像1972年越南的战争中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以其震撼性被广为传播,一定意义上说,越南的战争提前半年结束,这张照片功不可没。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仅这一张照片,就可以认为凯文·卡特很残忍,没有救那个女孩,并对其进行谴责。其次,道德原则上,这以事件引发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和人的伦理道德的争论。作为社会中的人,必然得有人性,面对此类事件的时候应该先履行作为一个“人”的职责;作为记者,应有其职业操守,作为事件的忠实的记录者。最后,是忠诚,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关于忠于谁的争论,部分受众认为凯文·卡特应该忠于一个人的本性。而事实上,凯文·卡特既忠于了人,也忠于了自己的职业。中西方新闻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虽然部分记者认为记者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当时发生的一切,其他的都不管。但是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大方向都是新闻摄影中要首先履行社会职责再履行专业职责。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德斯指出,“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对于这类事件,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曾写道:“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干预就无法记录,记录就无法干预。”凤凰网资讯转载的《武汉晚报》在报道2012年12月3日发生在纽约时报广场的韩基石事件中,一篇名为《这是摄影师永恒的难题》一文中指出,摄影师经常面对这类“记录或救助”的抉择。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可以让摄影师名利双收,也可以让他名声扫地。记者的关怀体现在对“记录或救助”的选择上选择后者,“记者的属性就是人道与良知”;媒体的关怀则体现在其本身、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上对人道主义的贯彻;读者的关怀呢?这一事件,不禁让人再次思考,人言可畏——就像阮玲玉自杀时所说的那样。一方面,媒体断章取义、对新闻真实性不负责任、只顾经济利益及追求震撼性的态度,导致舆论发生偏向;另一方面,读者用并不完整的认识对当事人进行抨击和谴责,致使当事人陷入内心和生活的巨大苦痛之中。间接地“杀害”了别人(手段是间接的,死因是直接的),嘴里还念叨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应该是这样的,新闻要求真实,那么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自然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传播主体、传播客体,还是传播内容,都应该奉行真实性原则,遇到争议性比较大的新闻,应深入调查,多加思考,对当事人和事件本身多加关注,深入了解,切忌人云亦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