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第2页)

117 次下载 19 页 3503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实验要具有说服力

  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理论非常重要。由于化学理论比较抽象,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电离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液体导电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理解电离的概念。另外,在初中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一些化学物质具有毒性,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按实验步骤和实验规则进行实验。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的准备和开展过程中,师生要时刻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实验技巧和实验方法。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认真摸索,刻苦钻研,争取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第2页)2

  国际间的竞争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励。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现代教育面临着新挑战,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它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乃至竞争能力,它也就必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人为本,渗透科学教育思想

  初中学生摆脱了儿童的幼稚和依赖心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喜欢尝试新事物。教师要依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趣味实验、小故事、谜语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化学教学时利用“清水变牛奶”、“无色的酚酞试液使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等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实验时,获得对化学世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在施教过程上是不平等,但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时期,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才能构建起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尊重学生,就要做到客观公正看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精心呵护并加以引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切忌用岐视的眼光、批评的言词,否则易让学生形成敌对情绪、自抛自弃的行为,让教师以前的努力倾刻间都化为泡影。

  二、开拓创新,渗透科学教育精神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的教学,尝试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事实性实验为起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在化学教学时,教师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到盛有浓氨水的试管中,酚酞试液立即变成了红色。教师提出建议“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让酚酞试液与浓氨水不接触,也能发生同样的现象?”当教师提供了一只大烧杯、两只小烧杯、两支试管、胶头滴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长滤纸条、一团脱脂棉、浓氨水、酚酞试液。学生豁然开朗。一方法是一只小烧杯放浓氨水,一只烧杯中放酚酞试液,用大烧杯罩住两小烧杯。另一方法是两支试管分别盛两种液体,用导管将它们连接起来,过一会儿,看见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当学生为自己的设计感到兴奋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出氨气挥发性,氨气分子跑到酚酞试液中去了。教师将教材中演示实验转变成探究实验,实验设计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释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