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精选13篇)(第18页)
79 次下载 25 页 3874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
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
(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
(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
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
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