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5篇(第24页)

117 次下载 25 页 4725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本科教学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升本之后,学校虽然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在短期内很难搞清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区别,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本科就是比专科多一个学期的课程而已。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不少老师仍旧固守专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只是多讲一部分文学史和作品,教学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就难以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提升本科学生素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不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就无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把多年前写的教案反复使用而不做任何更新,采用与中学语文类似的教学方法,认为讲文学史就是了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总结其中心思想,根本没有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见解。在教学手段方面,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把教学内容一字不落地复制到课件上,板书变成了念课件。教师对知识体系的勾勒、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材知识的整合等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四)生源整体质量偏低

  新升本科院校的声誉往往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远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课程的学习上。

  二、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以文本为根基,加大阅读原著经典

  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对整个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发展轨迹的描述,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点拨,而相对忽略和轻视了文本阅读。老师和同学们热衷的是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所撰写或者转发的各类文学评论与文学批判,各类考核也以文学史的现象为主体,而忽略了对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师生对随手一个作品、随意一个作家都能评论的头头是道,对原本原典却没有完整、系统、深入地品读过。简单化和程式化的表达首先违背了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很难做到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激荡自身的人文情怀,进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学的魅力,而限于背诵熟记一些万能回答模式的条条框框。将教材、论文当中的给定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答案,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在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学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再多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式地夸夸其谈。因此尤其在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弱的新型本科更应该提倡、鼓励、支持、要求学生大力阅读原著。在课前教师可以告诉整个文学史的教学进度和大致规划,告知学生什么时间段大致应该阅读完哪些经典代表性篇章,保证自身阅读进度与教学进度跟进,有可能的话阅读整本的原著;课堂上课前可以抽查几名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畅谈散文感悟、背诵优美诗歌,真正能够鲜活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下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同学书写读书笔记、撰写课程小论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模式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繁杂、各类流派交错层叠,原本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上一节课的课程还没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下一节的内容又出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寻求师生之间的“共振”和协调,既要学生跟上老师,也要老师服务学生,尽可能在与教学大纲等硬性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多一些软性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熟悉课程、填充课程的过程。分成小组有代表的在课堂进行讨论演讲,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教学课堂的丰富性,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使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三)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

  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