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5篇(第22页)
117 次下载 25 页 4725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4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走进了一个读图时代,以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影像媒体制造和传播的各种视觉符号影响并改变着大众的阅读趣向,文学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1]。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传统主干课程,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读图时代给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传统的文本阅读开始转向视觉阅读,“快餐式”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观看电影和电视,影视作品唯美的视听效应、强烈的色彩感、形象的人物建构,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快感。但是,视觉阅读的感官刺激渐渐弱化了他们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导致当代大学生“观看”作品的多,“阅读”作品的少。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无形包围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课堂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进行独角戏讲课,而学生则观看手机视频或者昏睡,即使有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的,也只是站在电脑前给学生播放一个又一个厚重的填满文字的幻灯片。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进影视的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应用影视资料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而且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应用
当前,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有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李双双》《三年早知道》《人生》《陈奂生上城》《我们夫妇之间》《乔厂长上任记》等。甚至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合理地应用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料,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中非常重要。
(一)筛选接近原著精神风貌的影视资料
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如何尽可能多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观看进而阅读文学原著,就涉及文学影视资料的筛选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作品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收入,导演或编剧会对作品进行大幅度删改,导致影视作品与原著或大相径庭,或形似神不似,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无法传达原著的思想精髓,还会误导学生曲解原著。如果不加以甄别、筛选,随便拿一个或剪一段糟糕的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会严重误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使他们迷失于影像世界而无法回归文本。“没有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义和涵义”[2],在筛选影视资源时,选择的作品既要在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体裁上被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又要与实际教学密切关联且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先后改编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话剧版《倾城之恋》开场的粤语对白,对不懂粤语的学生来说听起来很吃力,而且有时候字幕和表演不同步,造成视觉和听觉的错位;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则把一个短篇小说几乎扩充成了长篇小说,为了延长剧集,甚至无端添加了一些人和事,几乎颠覆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使作品变得面目全非;电影版的《倾城之恋》尽管选择的演员在形象气质上不是很贴近原著中的人物,但从情节安排、语言对白等方面来看,大体还是忠实于原著的。所以,在讲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时,可以选择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的电影版的《倾城之恋》作为此作品的影视资源。张志公曾说过“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这时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使用它”[3]。影视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教材,它的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筛选。
(二)通过课堂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
课堂讨论环节对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它需要学生先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时代政治色彩明显的作品,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松岭》《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有种本能的排斥,甚至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他们宁愿在“穿越”和“武侠”制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游离,也不愿走进红色经典的激情时代,如果强迫他们去阅读更会激起逆反心理。但相应的影视作品会以独有的汇集了光、影、声、画等手段的视觉审美形式,吸引当代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走进文本。从促进普及文学作品阅读这个角度来说,影视阅读要快很多。所以把筛选出来的那些经典影视资料,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下去,并告知学生在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文学文本阅读和影视资料的观看。也许通过画面走近语言,只是激发大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的一种无奈之举,但令笔者稍感欣慰的是,经过教学验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观看完影视资料后会主动阅读原著,这必将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要求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是为了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为了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节约课堂时间成本,教师可以每次课前针对所讲作品提几个相关问题,以备学生参考。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说过,文学文本是一个不能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学生由影视到原著,这中间的来回转换足以召唤他们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再创造的才能。教学实践证明,原著与影视对比的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使学生对观看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学原著有了理性的认识。如在讨论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及同名电影作品时,有学生就提到导演冯小刚删去了原著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情节(这两章讲农村生活),只展开第二章,重点表现严守一和三个都市女性之间的情感纠纷,着力渲染现代人的信任危机。学生认为这样的删改很容易误导观众忽略原著中作者对农村生活书写的意图,从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多角恋故事上。作家莫言这样说过:“我认为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就跟原著没多大关系了,电影是导演、演员们集体劳动的结晶……但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思维的材料,也许小说中的某个情节、语言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4]莫言的话一方面印证了很多文学作品与同名影视作品在精神气质上的貌合神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课堂讨论正是学生理性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也要注意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