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毕业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6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一个层次是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相对的幸福。“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这个“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这种能力,自由的发展了我们的自然本性,我们就获得了相对的幸福。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个故事,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但是它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按照自然本性做事,因此它们是同等幸福的。“凫胫虽短,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相同的,也不必追求绝对的同,只要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就是幸福的。
第二个层次是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便是获得了绝对的幸福,而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即不依赖任何条件的。要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不仅要摆脱一些客观条件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个人肉体的和精神的条件的限制,真正做到“无己”。只有无己的人才能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齐物论》)我与“道”合而为一,庄子称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为“真人”。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缘督以为经”(《养生主》)居于善恶好坏的空虚之处,善恶都不追求。站在是非善恶之间,生命就不会被损害,便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了。其次是“坐忘”(《大宗师》),即忘掉客观世界,忘掉自己的肉体,忘掉一切认识活动,达到与天地混为一体的境界,在精神上也就真正自由了,也就逍遥了。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逍遥游实际目的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困苦、混乱,只要心灵虚静、物我两忘、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就会成为至圣之人,获得绝对的幸福和自由。说到底,他所追求的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的、个人的幸福观,通过摆脱客观条件的束缚来获得主观的自由。虽然他的这种逍遥游具有神秘主义倾向和混世主义态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对于庄子的逍遥游,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带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和物质享受,我们有着丰富的物质成果。但精神文明与之相比却略显不足。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却伴随着精神的空虚和堕落,没有了精神的动力和支撑,我们感觉到无家可归。究其原因,人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便利的同时丢失了自己,人被物化了,物成为人的主宰。物质文明越发达,我们越迷失在物中。幸福的程度等同于对物的拥有程度的同时,幸福变得越来越没有内容。我们失去了可供遨游的精神海洋,思维这朵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在被物所累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庄子,调整看待物质财富和精神自由的视角,重视精神追求,找寻精神的解脱与心灵的幸福,自然而然的生活,抛弃虚伪和“人为”,追求“无为”、宁静的生活。
从个人角度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身处逆境时的精神治疗法。有人说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的,在失败时是道家的,这不无道理。人生多艰,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不顺利和磨难。道家哲学的“无为”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修养生息、调整心态的机会和思想支持。没有了物的牵绊,精神变的自由了,有时间总结经验、衡量得失。事实上,由追逐名利带来的心灵的重负、精神的束缚从大道的角度看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得失荣辱、美丑高下都是短暂的、外在的。悟出了这些,对于失败就不会看的那么重了,心态也就随之平和。通达的面对人生,不断的提高人生的境界,做一个宽广、豁达、自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