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毕业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6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人类中心主义逐渐成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主要的观念。人类一直认为拥有无以比拟的智力水平和强大的科技力量,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自然作为异己的力量存在着,在人类越来越多的享受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由于只把自然当作征服和改造的对象,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同时人类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小;另一方面由于人越来越疏远自然,背离了人作为大自然一份子的本来身份,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精神失去了家园。
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确实能够让人类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是从长远来看,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作为自然的一份子,没有了绚烂多姿的生物群落,人类也将无法继续存活下去。庄子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就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我们应该停止对自然的掠夺式、无节制的开发方式,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和保护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物质欲望与精神自由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过程的便利,这是现代化进程以来不可否认的重大成果。但伴随着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精神却相对贫困了,物质欲望成为控制人的枷锁,精神自由似乎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1、人生痛苦的根源一“有待”、“有己”
庄子认为,人生种种苦恼与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和“有己”。所谓“有待”,指人的活动总是受着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和因素是人的自由的束缚。所谓“有己”,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对立起来,因而计较得失、苦乐、祸福,陷人种种苦闷。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难以忘掉自身一直到最后死亡,所以人一直为功名利禄而奔波操劳。“一受其形成,不亡以待尽,御侮乡人相刃相糜,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不见其成功,然疲役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有待”和“有己”造成了人生中的种种苦闷和不如意。
也就是说,原本属于自然多样生物种群中的一分子,却把自己从其中独立出来,站在与自然对立的一面。人淡化了自己的自然属性而过分强调社会属性,把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物的享受程度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人被物化了,物成为唯一的标准,人被物所累,物质欲望沟壑难填,各种痛苦和苦闷从中而来。
2、“无待”与“无己”
庄子对这种痛苦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忘记欲望,忘记自己,即“无待”,“无己”。所谓“无待”,就是人的活动不依赖任何条件,不受必然性的制约。而要实现“无待”,就必须“无己”,也就是根本否认人的自我意识,泯灭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区别,扬弃了必然性对人的制约。
要做到“无待”和“无己”,具体的做法就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即彻底地摈弃人的感觉能力和理性自觉,彻底忘掉一切,在内不感到自身的存在,在外不识有天地万物,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的“无待”和“无己”的方法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忽视外界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脱离物质基础而追求精神的解放,并且这种解放还是通过泯灭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为代价。但是庄子通过这种精神的解脱方式成功的解决了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如何全生避害,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人永远是自然的一份子,最终要回归到自然当中找寻精神的依托和生命的意义,物质是现代生活的必须要件,但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不能为物质力量所控制,不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泯灭了人性,丧失了精神追求和精神修养。
3、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同时可以看成是他追求精神解脱的具体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有两个层次: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