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的论文(实用)(第4页)
本文共计408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变量p:表征行业竞争强度。在热力学物理中,p表征气体压强,从微观角度解释,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持续的、无规则的剧烈运动而产生的。如果把某一个行业看成是一个闭合容器,里面参与竞争的大量企业看成是气体分子,那么企业之间由于相互竞争,将对“行业闭合容器”产生持续的、无规则的剧烈运动。而这种运动与气体运动是同一种模式,因此,将气体压强p比拟成行业竞争强度,相当形象,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变量V:表征行业规模。在热力学物理中,V表征气体体积,即占有空间的大小程度。如果气体存在于某一容器中,那么气体的体积大小即等于容器的体积大小。而对于某一行业来说,其“行业闭合容器”所围起来的空间,就是“行业规模”。因此,将气体体积V比拟成行业规模,符合逻辑,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变量T:表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程度。在热力学物理中,T表征温度,即冷热程度。对于快消品行业而言,其冷热程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需求程度高,该行业呈现旺季,市场容量扩张,对应于热力学中的高温,对外膨胀;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需求程度低,该行业呈现淡季,市场容量缩小,对应于热力学中的低温,向内萎缩。因此,将温度T比拟成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程度,非常恰当,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变量n:表征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在热力学物理中,n表示物质的量,即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于是不难推出,可以把物质的量n比拟成某个行业内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
常量R:摩尔行业常量。在热力学物理中,表示摩尔气体常量,具有固定的数值。将气体分子看成企业,那么气体就可以看成某一行业,于是摩尔气体常量可对应为摩尔行业常量。在新模型中,其具体数值暂时还不能给出,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个行业,都可以用同一个特征值来表示,这个特征值就是摩尔行业常量R。
根据以上假设,以及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可以给出快消品行业的特征方程:
p`V`=n`R`T`(3)
式(3)为了与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区分,在各个字母的右上角分别加了一个标志,其物理意义与上面的五个假设一致。
基于新模型的快消品市场特征分析
(一)自由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快消品发展的初期阶段。
模型分析: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时代。假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需求程度、行业规模是一定的,即T1和V1保持不变,由于R是常量,根据快消品的行业特征方程:
p1V1=n1RT1(4)
可以得出:企业数量n1增大,会导致行业竞争强度p1增大。
即:当计划经济的制约被打破之后,由于快消品市场准入门槛低等特点,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众多企业进军快消品行业,整个市场从原来的没有竞争,过渡过自由竞争的阶段。并且,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只要生产产品,就一定会有销路。
事实证明,在这一阶段,尽管进军快消品行业的企业数量n1增大,但由于当时行业规模不大,国内品牌极度缺乏,只要通过广告宣传就能有效的拉动商品销售,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企业与品牌,如太阳神、健力宝、旭日升、娃哈哈、秦池、孔府等,利用高空广告造势,地面渠道推进,从而占领了市场。
(二)系统组织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xx年,这一阶段属于快消品的成长期。
模型分析:在这一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经济基本形成。此时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增大,即T2>T1;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也增大,即n2>n1;根据快消品的.行业特征方程:
p1V1=n1RT1,p2V2=n2RT2(5)
可以得出:p2V2>p1V1。
即:在这一阶段,行业竞争强度与行业规模的乘积比上一阶段要大。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行业竞争强度明显上升,行业规模显著增大。该结论符合模型分析的结果。由于此阶段的局面为:行业竞争强度上升,行业规模增大,企业数量增多,直接导致的结果为市场的商品日益丰富,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于是进入“买方”市场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