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包容性设计的运用论文(第4页)

本文共计83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以“后市观灯”为主题的灯柱座椅设计(见图 6左上),将行人休息座椅和人行道照明灯柱相结合,不仅节省了公共空间,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城市街区人文景观,富有历史美学特征的灯柱在夜间更能够吸引游人在此驻足、休息、交流,恢复公共空间的原本职能。该设计整合了传统灯笼、钟鼓、建筑装饰等诸多文化元素,创造出人性化的都市文脉特征和公共休闲体验。

  以“鼓吟赏月”为主题的互联网自行车租赁与收纳设施设计(见图 6 下),运用暗喻手法,将鼓楼钟鼓和月圆景致两种文化符号有机结合。该设施将自行车存放和人车隔离功能进行整合,特有的排布方式设计有助于减少设施对人行道面积的占用。设施细节纹样处理源自烟袋斜街牌楼上的建筑装饰图案,与街道周边建筑风格相互呼应,对比中展现出和谐。

  4.2 设计方案二

  方案二以“钟鼓今鸣忆漕舟”为主题,具体设计分为“桥舟万宁”、“夕阳箫鼓”、“鼓楼韶光”3 大主题景观设施。该套方案关注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创造出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现代人文景观设施。方案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设施功能。方案设计以汉字“今”字为主题展开,强调系统设计对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可持续性思考。

  以“桥舟万宁”为主题的公交车站设计(见图 7),意向取自古代万宁桥的形态和材料特征,整合了鼓楼飞檐和漕舟船身的语义,创造出当代与传统并置的候车厅设计风格,既体现了当代都市景观美学价值,又传达出本地区的历史文脉特征。座椅设计不仅为老人和儿童的需求提供方便,更是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利用,设计出倚靠式座椅,节省了休息空间,增加了公交站的容积率。

  “鼓楼韶光”主题的路灯设计(见图 8),有机整合了机动车道路照明、人行道路照明、太阳能板、路牌、广告道旗、公共绿化等功能,从道路识别认知的角度,构建出新的城市街道设施景观类别。该主题下的公共饮水机设计采用两段式结构,考虑到成年人、儿童、残障人员饮水时的人机尺度,并有盲文设计作为辅助,实现公共设施设计的人文关怀(见图 9 下)。

  以“夕阳箫鼓”为主题的互联网自行车收纳与租赁装置设计(见图9上),从鼓楼的钟鼓形象获取灵感,将自行车存放和人行道隔离栏的功能有机结合。设计中运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通过解构传统报时鼓的形态,设计出自行车存放和租赁设施。材料运用上,展现出现代技术美学与中国传统木质器物之间的对比和统一。

5 结语

  在鼓楼地安门外大街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项目中,设计团队通过系统运用包容性设计理论,对不同人群的公共交通行为、历史文化遗址、街区建筑景观、现代商业服务模式等要素进行研究,提出了面向文化多样性的人性化公共设施解决方案。设计项目构建了五大设计原则,为中国历史文化都市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案例。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兼容不同能力使用者对于设施功能的使用需求,尤其是要关注老人、儿童、残障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公平且灵活的使用可能性,降低使用和操作过程中的疲劳感、误操作、危险性几率。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考虑差异化用户在认知和经验方面的不同和共性,设计师需要对使用人群的直觉认知和使用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设施创新中的功能语义、信息界面等要素的认知学理论依据和经验使用的符号化传承,帮助不同年龄和残障人员更高效方便地借助其以往生活经验进行使用和操作。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尺度和空间上的限定,满足不同年龄和残障程度使用者在身体尺度、姿态、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设施的细节设计、位置布局、使用方式等都要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关怀[3,6].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遵循可持续设计理念和生态化设计原则。系统中的不同设施在原材料选择、供应链管理、生产加工、运输装配、使用维护、回收再造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

  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遵循设计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化原则。城市公共空间中交通公共设施是城市风貌的集中展现,是城市街道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需要和街区建筑形态、城市色彩、空间尺度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城市居民的有序化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的渗透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拓展都市文脉和公共空间的场所感,进而提升都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化形象和生活美学品质[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