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包容性设计的运用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83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公共交通设施系统设计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如何帮助不同生理机能的人群,准确高效地获取交通相关的信息。因此,视觉认知方面的分析对于本项目的研究和设计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图 4 下显示,我国成年人立姿的平均眼高男性为 1634 mm、女性为 1522 mm,如果穿鞋修正量取 36 mm,立姿状态中人的正常视觉范围上限为视平线上 25°,下限为视平线下 25°,街道 使 用 人 群 与 公 共 信 息 界 面 的 平 均 距 离 应 为1 0 0 0 ~ 1 5 0 0 m m ,车上乘客的平均视平线高度为1750 mm,公共信息界面上沿的高度 X 约为 2300 mm.
3.2 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分析,本项目明确了该区域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公交车站设计布局要与城市道路网线建设及发展规划相互匹配,在繁华的文化商业街区,需要整合和精简公交站台的数量,增大单个公交站台的候车区域。借助设计思维将材料和结构有机结合,设计牢固可靠的公交车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6].形态美学特征要与本案特定地域文脉相协调,融入改造后的建筑和街区环境。
非机动车存放系统设计需要均匀分布,在办公、金融、文娱、餐饮中心等商业区的各主要出入口处设置基于互联网服务的自行车租赁存放设施,完善公共建筑与公交换乘站的点对点交通配套建设。有效利用地面空间,在非机动车停放的规划设计中结合周边环境,提高停放区域的容积率,采用双向并置的存放方式。增加停放设施的数量和布点区域面积。设置高识别度的标识牌,提升停放设施的使用率。
交通照明设施设计要遵循同一街道灯具风格、高度、照度、角度等指标要素一致的原则,确保道路交通照明的一致性、安全性、有效性。路灯设计间距由路灯的照明功率、路灯高度、马路宽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地安门外大街因电力线杆和无轨电车架空电杆众多,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为 40000~50000 mm.该地段灯杆在原有照明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支撑指示牌、无轨电车线路等诸多附属功能,设计中需要充分整合这些附加功能,将供电电杆与照明电杆合杆,节约投资,并考虑灯杆与绿化、交通监控、街区路牌、广告等其他设施整合在一起,节约空间资源。
4 设计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设计团队明确了交通公共设施系统中各子要素现存的问题,并界定了设计目标:通过整合地域文脉、技术功能、人群行为,进而构建新的城市景观设施系统,加强地域街区出行交通秩序和包容性体验,体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积淀,为本区域的旅游、商业、餐饮等综合都市职能提供人性化配套设施,并最终构建了两套公共设施解决方案。
4.1 设计方案一
以“鼓楼月圆照昔帆”为主题的公共设施系统方案,由“漕运帆影”、“鼓吟赏月”、“后市观灯”3 种景观设施构成。该系列方案以本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鼓楼钟鼓”、“漕运船舟”、“后市商铺”为创新灵感,通过对历史文脉的传承、解构、创新,以本地区独特的装饰纹样和设计元素为载体,创造出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历史人文景观设施。设计中充分运用人本设计哲学理念,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交通出行需求。
以“漕运帆影”为主题的公交车站设计,意向取自鼓楼地区历史上的漕运码头文化,将古代漕运帆船的特点进行抽象提炼,使用现代材料工艺和节能科技,借鉴中国传统木结构搭建方式,结合现代悬索结构将公交车站顶部的太阳能板进行固定,构建出帆影林立的街道景观,将候车功能和地域文脉特点有机结合。公交车站整体尺度和细节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容了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不同用户的行为和认知需求。方便更换的站牌导示系统辅助以盲文设计,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站牌背面的诗词表现了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站牌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用户视觉认知的需求,行人可以在远方清晰地看到站亭上面的车站信息,在该区域任何地方都容易定位到车站的位置(见图 5)。
以“鼓吟赏月”为主题的公共饮水设施设计(见图6 右上),运用后现代设计手法将报时鼓、水波纹、漕舟帆等语言进行隐喻式整合,整体设计与街道周边建筑风格呼应。公共饮水机设计采用高低两部分结构,考虑到不同身高和生理需求的儿童、成人、残障人在饮水过程中的需求差异,实现了易用性、人性化、文脉性的景观设施设计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