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开题报告(通用17篇)(第27页)
本文共计579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课堂必不可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明确了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它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古诗中每联都分上下句,非常适合采取此种方式学习背诵。教师先简单介绍方法,再与学生作示范对句,然后由学生同桌间进行自由训练。训练时,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先由教师读每联上句,学生对下句。如教师读:“故人具鸡黍”学生就对:“邀我至田家”。再互换,由学生读上句,教师对每联下句。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进行上下对句互换练习,学生既能自主学习,也避免朗读形式太单一导致的背诵效率差。练习一定量之后,学生基本能按顺序对句的情况下,提高练习难度,打乱顺序,随意读出诗中的某联上(下)句,令全班同学对下(上)句。再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按顺序对句,但要背诵出来。最后,老师不按顺序出句,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对句,且是背诵出来的,那训练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以教学设想为核心,灵活适当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实践引导教学。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每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课前认真预习,利用工具书查准确字词,读通顺句子。
(2)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利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学生们点评,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赛读,或配乐朗读??从多方面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3)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培养学生愿读、乐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
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4)在音乐中领会写作背景,在歌词中感受课文大意,在有感情的范读中陶冶情操。在这学期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音乐,歌词中学生们得知关东人民被迫流放、思乡心切而有家不能回归时,心情很是沉重,这时教师导入:“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这时,教师范读,让学生们把自己就当作是作者本人,就很容易入情入境!教师范读完毕,学生掌声经久不息,都跃跃预试,朗读乐趣大大提高!课文解读就顺利多了!不理解写作背景,怎能有感情地朗读?不深情地朗读怎能彻悟课文主旨?
(5)课外开展活动:
(1)全班进行朗读比赛,材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
(2)参加全校的“中华情”朗读大赛,教师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全班开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赛,作品由学生自己拟写,选拔出作品后,教师给该作者做朗读引导。
(4)参加全校的演讲赛,教师给予指导。
进行以上活动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喜悦,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反思中提高朗读技巧,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佳作美文;教师做好活动记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9月——12月)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