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生物化学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12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4病例式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传统教学时学生还没有进行临床试验,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导致了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降低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兴趣。而病例式教学法就是运用实际的病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病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穿插对将病例的探讨,对该病例出现的状况进行认真讲述,让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来分析病人患病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和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5小结

  综上所述,教学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适合的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郭俣,杨清玲,马佳,等.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341-343.

  [2]李彬.PBL教学法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9.

  [3]闫秀娟,呼海涛.“三问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08:1.

  生物化学论文(第2页)2

  摘要:简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产生、发展及应用。详细介绍了:(1)生物超分子配体稀有人参皂素苷的制取及应用;(2)大三环冠醚配体与π-延展的双吡啶盐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3)超分子配体有机多孔材料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及分离。并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配体; 应用;

  超分子化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配位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热门边缘学科,又称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上述相关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了表彰C.J.Pedersen(佩德森)、J.M.Lehn(莱恩)、D.J.Cram(克拉姆)三化学家对超分子化学概念的提出、形成、发展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这三位科学家共享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超分子化学起源于1967年佩德森首次合成和发现冠醚,超分子化学的概念源于被称为“超分子化学之父”的莱恩1987年在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演讲中提出了的。莱恩说:“超分子化学是研究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化学物质通过非共价键的分子间作用力缔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特殊功能的超越分子体系的科学”。因而超分子化学是共价键分子化学发展过程的一次升华,即被称之为“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后来克拉姆又称之为“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的形成淡化了四大基础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之间的界线,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大基础化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为21世纪的热点学科如分子器件、分子自组装、新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化学、医药学、纳米科学、大环化学等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被誉为21世纪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朝阳科学,并为21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超分子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药学等领域及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也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生物超分子配体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取及应用。

1.1 桔梗内生菌转化人参主皂苷为稀有皂苷F2和C-K及应用。

  植物内生菌是指一类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引起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药用植物内生菌具有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功能,在生物防治、医药卫生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1] 。稀有人参皂苷F2、C-K和Rh1有着极强的药理学功效,如有抗肿瘤、抗癌、抑制细胞凋亡等效能,但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或不存在,导致其使用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将人参主皂苷转化为人参稀有皂苷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延边大学的崔磊等人利用桔梗内生菌,筛选出人参皂苷生物转化高效菌株,并对人参皂苷的转化路径进行探讨。即他们将新采集的桔梗进行表面消毒,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用划线法纯化,共获得33种内生菌,其中菌株J9、J10、J23对人参二醇型主皂苷Rb1、Rb2、Rc、Rd和人参二醇型主皂苷Rg1均具有较强转化能力,并使人参二醇型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F2和C-K、人参三醇型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Rh1。且对单体皂苷的转化路径进行了探讨[2] 。其中菌株J23对Rb1的转化过程中,F2的最大产率达到98.71%;菌株J9对Rb1的转化过程中,C-K的最大产率达到57.59%。该研究将在生物防治、生物学研究、生化研究、医药卫生研究及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