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生物化学论文(第18页)

本文共计412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通俗地讲,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那么在生物化学课堂上为什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无法得出更深刻的东西,而且容易对较难的知识产生厌烦情绪。启发式教学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引导作用。教师运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思考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掌握知识。如,教师在讲解脂代谢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两大代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异同以及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二)能够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让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这三大代谢部分的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天书。因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拿氨基酸代谢来说,教师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来分析,由浅入深,化难为易。例如,教师可询问学生在植物性食物中,如果只吃玉米和大米,会造成什么结果。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造成营养不良。但具体是如何引起营养不良,可能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可就此进行解说。因为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全,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等。而氨基酸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如果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就会导致身体缺乏营养。教师可用此种方式,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意愿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会结合一些最新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等,提出一些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及要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促进学习行为的最大动力。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生物化学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遇到学习瓶颈时毫不退缩。如,教师在刚开始讲解生物化学时,可让学生先认识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的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奠基人———郑集教授,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郑集教授110岁人生的传奇以及他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当然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学会提问

  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知识外,还要善于提问,启发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对学生提这样的问题“生物化学中的静态生化和动态生化各是什么?”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讲解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静态生物化学时期、动态生物化学时期和机能生物化学时期,使学生从这些时期的发展特点中得出,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基本物质,如糖、蛋白质、核酸、酶等;而动态生化则是这些基本物质的代谢途径。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要掌握后面异常复杂的动态生化,就必须先对静态生化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对学生掌握知识,还是发散思维,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在生物化学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而且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方式,使教学相长,达到真正的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曹泽虹,董玉玮,邵颖,等.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xx(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