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计算机信息论文汇编15篇(第8页)

本文共计3529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学生对自己喜欢看、希望看到的事物就会有很高的兴趣,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就会产生,在学习兴趣的作用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二)使教学方式合理,面向全体学生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它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明显特点。有些学生接受力强,一学就会,能够很好的举一反三的接受很多的知识,而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理解力差,对学习内容接受起来比较的困难。这些情况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的合理,为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的学习主题和问题,围绕着不同的问题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只要组织学生及时的点评和讨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学完powerpoint基础的制作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powerpoint作品大赛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自己设置难易程度,分成了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组,在powerpoint作品大赛中全体的学生都有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网上搜集素材的'、有负责制作的等,使全体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其中,各个小组还要将制作完成的powerpoint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另外,对作品的评价也是由选派的学生代表完成,彻底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里面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评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的重点更加的突出,学生更能突破知识的难点,逐步学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息,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创新,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我们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信息论文8

【摘要】

结合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及其检测教学效果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或现象,通过实践,加以系统的分析,探究并提出一些合情又合理的观点或做法,并最终提示: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与教学的“死结”实际并非“死结”。

【关键词】

学科教学 程序教学 工具教学 新课程标准 “死结”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及其检测教学效果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自己教学,笔者作如下几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前苏联“编程”教学学习模式,也称程序教学

  计算机硬件投资价位过高,有的地方根本没条件配备,应用软件也不多、不普遍、软件技术也不成熟,虽然win3.1/3.2等窗口操作、鼠标操作有所涉及,但大多数软件操作界面还是主要以DOS命令方式为主,一般要求正统、系统的学习一个软件,才能驾驭,所以使用面不广,但利用仅有的一点硬软件资源,结合当时用好电脑就要结合编程的思想,在学习命令或学习代码前题下,学电脑,又用电脑,同时还能开发一些程序代码软件为学习、为工作所用,形成为用好电脑又在学命令、学编程的机制,在当时少有电脑的前题下,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主要是面向正统而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或相关的。

  而到了后期,随着电脑逐步推向大众,特别是电脑应用软件(不要求掌握电脑原理,了解软件内在的运行机制,就能使用),就自然出现了教学或培训过于注重编程,有了电脑、有了应用软件,最基本的还是不会使用、电脑不能“派用场”的现象,这似乎是一个“死结”,这也是“使用软件”教学学习模式酝酝而生的理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