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哲学性质与哲学架构(第2页)
本文共计750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生成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2)、生成的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却是毫没有任何一点私心去主宰万物,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是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应自然,她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万物的原则,亦或叫法则。
老子还进一步地对此加以阐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法则时,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在道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要道去尊从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并做到常无为,而无不为。相反若是有所企图,要有所作为,要彰显其生化万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会破坏了万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万物,又怎么能谈的上生化万物呢?
3)、宇宙的运动法则 道作为滋生万物的本源,同时还是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这一运动法则老子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反者道之动”(第40章)
道不仅滋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万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的意思。这里所谓的自章道性,就是对万物来讲,须法道法自然。
法道与惟道是从——是运动法则属性的两个层面,就是必须尊从道的运动法则,说辞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数学毕业论文答辩问题汇总
关于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规定
物体论原理
生态哲学论文
具身认知理论下武术教学的哲学探究的论文
关于对现代逻辑中量词的逻辑哲学进行分析论文
浅析生态哲学理论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指导论文
《孟子》中的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思考
西方哲学史的论文
钢琴教学中的现代教育论文
面对现代西方哲学困惑的若干思考
意大利留学奖学金可以给怎样人士介绍
关于医学论文发表必须了解的12个词
SCI论文发表全流程解析概要
医学论文发表经验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及打印装订要求
SCI论文发表的一些技巧分享
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高级工程师该怎么发表论文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学术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