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本体的诠释──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肉体”概念(第7页)

本文共计187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这些手稿看起来是为一部带有性的多卷本大部头著作做准备的。但除了一些札记和多次改过的著作计划外,算得上基本完成的初稿只有很少一部分。这些手稿在梅洛-庞蒂逝世后由勒夫尔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C.;Lefort)整理并以《可见者和不可见者》为名出版(Le;Visible;et;l’Invisible,;Paris:;Gallimard,;1964,以下简称VI)。;

  [2];这是德瓦埃朗(A.;de;Waelhens)关于梅洛-庞蒂的一部著作的书名:《暧昧性的哲学: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Une;Philosophie;de;l’Ambiguïté:;l’Existantialisme;de;M.Merleau-Ponty,;Louvain,;1951)。德瓦埃朗为梅洛-庞蒂的《行为的结构》一书的第三版(La;Structure;du;Comportement,;Paris:;PUF,;1953)所写的序言亦以此名冠之。;

  [3];但是,这种否定性并不足以对人类的这种哲学追寻造成致命的打击。因为经验主义的否定性来自于它的基本预设,即关于知识的经验基础和认识发生的联想主义机制的预设。而这种预设本身却并非是自明的。只要对这些预设加以调整或改变,摆脱困境至少在原则上是可能的。(事实上,这正是康德所作的伟大尝试。)另一种怀疑论要走得更远更彻底,它将那些初始的预设(不论是何种预设)也统统作为怀疑的对象。但是,这种怀疑论的否定性之彻底同时正表现在它的自我否定上。因为无论它是以相对主义还是以不可知论的方式将自己表达出来,笛卡儿的方法论的怀疑之结果在原则上都对它们成立:如果主张或实行这样一种怀疑精神的话,那么,至少存在着一个不容怀疑的东西(也就是绝对的东西,绝对可知的东西),即我在怀疑。;

  [4]胡塞尔曾经这样评论过:“……《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的先验演绎,实际上已经是在现象学领域内的工作了;但康德错误地把它解释为学领域,从而把它又放弃了。”(《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161页)但《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如何?胡塞尔看来是审慎地避而未谈。恰是对胡塞尔本人的《研究》第二卷,海德格尔也曾有过疑惑:“这一卷描述了对认识建构起本质作用的意识行为。那么说到底它自己也是一种心。第五篇涉及“布伦塔诺对‘心灵现象’界说的意义”;这一篇的第9节读上去不是心理学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我如何走向现象学”,载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第399页)先验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可参见拙文“什么是康德的先验论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在那里,我们对(康德的)先验系统之摆脱心理主义的可能性在原则上持有一种乐观的看法。;

  [5];梅洛-庞蒂:Phénoménologie;de;la;Perception,;Paris:;Gallimard,;1945,;p.;V,;VI。;(以下简称Ph.;P);

  [6];梅洛-庞蒂:VI,;p.;69。;

  [7];Ph.;P,;p.;VI-VII。;

  [8];Ph.;P,;p.;III。;

  [9];这里的情形很象是一种禅境:任何科学的解释和反思的分析,都使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现象学似乎正是要找到一条达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的道路。;

  [10];Ph.;P,;p.;VIII。;

  [11];Ph.;P,;p.;XI。;

  [12];Ph.;P,;p.;XII。;

  [13];Ph.;P,;p.;IX。;

  [14];这一点为梅洛-庞蒂毕生所坚持,在他为撰写那部未完成的最后著作所准备的笔记中,“生活世界”这个词几乎随处可见。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梅洛-庞蒂在不断地试图以其特有的方式来揭示他心中所感悟到的这个词的真正内涵。;

  [15];这就是何以胡塞尔要说“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的原因(参见《纯粹现象学通论》,第160页)。;

  [16];Ph.;P,;p.;IV。;

  [17];因此,虽然一些胡塞尔的诠释者(如利科,P.;Ricoeur)认为梅洛-庞蒂的诠释过于主观,我们还是不能不意识到这种诠释的合理性。因为梅洛-庞蒂所感受到的传统与问题,也同样存在于胡塞尔现象学自身之中:它的构成性研究不可避免地与“生活世界”概念的内在意向有所冲突。这种冲突正是我们指出的反思性哲学的内在困难的一种表现。胡塞尔之所以也陷入这个困境,根本上是因为他的现象学还没有成为一种别样的。先验还原与心理主义的建构之间的暧昧关系一直“耦断丝连”。“当胡塞尔进行构成分析时,生活世界受到了忽视,因为先验还原目的在于澄清意识对象,而生活世界则是作为意向对象的视域起作用,它从未成为讨论的主题。”(见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编者导言”:《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37页)在先验还原纲领和“生活世界”概念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张力之消除,不仅是胡塞尔本人的努力方向,也是其现象学后继者梅洛-庞蒂的努力方向。所不同者,很可能,前者正如伽达默尔说的,是想以那个纲领来同化“生活世界”(参见伽达默尔“现象学运动”和“生活世界的科学”,载上书,第129-195页),而后者则想以“生活世界”来同化那个纲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