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基于ESP的民族高校商务英语报关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

本文共计52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基于ESP的民族高校商务英语报关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报关行业的迅速升温,一些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也开设了报关方向,但在现实的商务英语报关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分析内地民族高校英语报关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如何在ESP理论指导下实施商务英语报关的项目化教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对策。

基于ESP的民族高校商务英语报关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

关键词:ESP;项目化教学;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报关

  商务英语作为外贸业务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曾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之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对推动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根据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下维持“弱增长”格局,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成为世界经济弱势复苏的重要特征。在整体经济环境低迷,外贸业务萧条之时,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应用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成为许多内地民族高校的重点考虑之一。办理海关进出境手续报关是必不可少的一环。2014年得益于“三令优化合一”政策的实施,注册报关企业激增,而2003年-2013年,注册报关员仅有182337人。按照一个自理报关企业配备五个报关员的标准配置,人才供需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增设报关方向既抓住了市场发展的契机,又有利于整合课程的资源优势。

一、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报关的教学现状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目前,许多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报关使用的教材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与“一本”、“二本”相类似的教材。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针对报关的教材开发力度不够,连本科规划教材也只有有限的几种,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类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在教材的编排上忽略了报关工作流程的连贯性,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也不够,与内地民族高校“重应用”、“专技能”的教学方式相去甚远。另外一种便是直接采用报关员考试培训教材。此类教材价格昂贵,篇幅过长,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根本不适合内地民族高校正常教学应用。[1]

  此外,报关课程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时效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重大国际贸易条款会进行增补、修订,这就要求调整相应的报关内容,甚至颠覆以往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会以课本为蓝本,无法及时把握相关的政策变化,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错误。

  (2)教学难点不易消化

  对于报关方向的学生而言,报关课程之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鉴于进出口货物的各自特性及其不同类别,在通关过程中,海关也会对其采取相应的监管。作为初学者,学生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熟悉各类通关货物的报关流程,理清不同类别货物的监管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瓶颈是识记量大,重点不突出,所学知识全新,这也是一大较难突破的教学难点。二是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报关单的填制特别繁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外贸单证业务知识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才能较好地根据海关总署制定的《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以及相关原始单证对应报关单上的40余个项目进行填制。在很大程度上,报关单填制的正确与否与学生的业务水平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由于全部是英文原始单证,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工作不易上手,易产生畏惧心理。三是进出口商品归类的规则和方法。进出口商品归类是报关人员必须掌握得技能。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是海关监管,海关征税的基础,归类的正确与否不仅与报关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货物的顺利通关。尽管在商品归类总则中只有6条,但用于海关税则、国际贸易统计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将各种进出口商品分为21类97章。[2]每个章节都有各自的章注、类注、子目、注释,要把握其规律,熟悉商品分类目录,并灵活运用难度非常大。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