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00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力度与速度的特点力度:是指在音乐作品中,音响的强弱关系和演奏的轻重力度。常利用音乐力度的各种变化符号表现出来,是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如沃尔夫《水仙女》中的力度变化的对比,赞美水仙女的善良品格。从62小节以(sf)开始,表达水仙女对渔夫捕鱼的痛恨,情绪顿时慷慨激昂。而第二句力度转换成弱(p),这句是力度与旋律完美结合,赞美出水仙女的善良与可爱,作曲家不仅用这些力度的强弱对比,在音乐形象上,也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沃尔夫艺术歌曲《水仙女》中,音乐的速度是完全与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相紧密结合的。(1)从乐曲的开始处就标记了明显的演奏速度(Leichtundluftig),对水仙女的性格做了介绍,轻轻地音乐就像水仙女轻盈的舞步一样,欢快的生活着。同时也赞美水仙女是一位善良、可爱动人的美丽姑娘。(2)到了乐曲的中间部分,作者将音乐速度从轻、流畅、不太快转到了激荡地,速度与开始的速度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从而表现出音乐情绪的变化。伴随着半音化上行旋律的进入,激荡地音乐旋律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的情感开始变化。而沃尔夫正是通过改变音乐的速度,使情绪激昂的音乐表现手法将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将主人公的心情描述的惟妙惟肖,进一步赞美了水仙女的善良品质,使音乐发展更富有情趣。

  (三)和声体现的独特风格

  1.不协和和弦的大量运用

  由于不协和和弦在和声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伴随着尖锐、紧张的音响特点,不仅丰富了和声语言,而且使音乐感更加新鲜,旋律感更富有色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沃尔夫在创作中就特别注重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所运用的和弦材料极其丰富。沃尔夫的这些不协和和弦主要来自离调,包括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调式的交替转换也出现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包括同主音调交替、主属调交替,这些创作手法所产生的不协和和弦,增强了和声的紧张度与色彩性。

  2.半音化体系的体现

  半音化的基础是变音与半音的进行,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受调式原有的音级限制,使作曲家更加自由的刻画音乐形象,抒发音乐感情,从而使其创作更富有动力性。半音化的广泛运用是沃尔夫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常用半音化的方法素材来自副属和弦、调式交替转换及各类变和弦等。他充分发挥了和声性的半音化,这种用法呈现出调性的模糊性。半音化在沃尔夫的《水仙女》中具体体现有以下三种:(1)调性交替产生的半音化(副属和弦)。(2)转调中的半音化,充分发挥了转调的音乐表现作用,以此来烘托诗的背景,表现诗的内涵。(3)变音和弦引起的半音化。这三种半音化的运用增加了和声的紧张度和对主和弦半音化的倾向性,使其歌曲更富有变化特色。成为作曲家沃尔夫创作的一大特色。

  3.调性思维的特点

  沃尔夫的创作调性手法转换是多样的,调性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又不失音乐的整体统一及其韵味。使他的艺术歌曲更加丰富多彩。在《水仙女》中,沃尔夫用到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主属调交替及短暂的离调等手法。通过分析下列谱例,可以看出沃尔夫的创作特色。(1)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其特征是只要改变调号,调号相差三个升降号,并且其主音不在同一自然音列上。如《水仙女》从开始处a小调到乐曲中间转入A大调,使音乐进入高潮,表现力富有特色,给人留下音乐的各类形象的场景。让艺术歌曲的真实情景在听者的脑海中形象的再现,彰显出作曲家沃尔夫的独特创作手法与风格。(2)主属调交替:主属调交替也是乐思发展的手法之一,也是近关系转调的一种,是很多作曲家惯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如《水仙女》中巧妙的运用主属调交替的手法,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作曲家将旋律在a小调上进行发展,运用重属和弦解决到V级,自然过渡到属调e小调。作曲家虽用了传统的主属调交替,却使音乐形象更加完美。最后结束于主调,与开始的调性保持完整的对称与统一,使音乐发展丰富多彩,而不失整体结构的统一。(3)短暂的离调:所谓的“离调”可以理解为短暂性转调的。在《水仙女》中,作曲家通过运用主和弦到重属和弦的反复运用,使调性短暂变化,增加音乐乐汇色彩,使和声的发展更富有动力性和复杂性。通过对沃尔夫艺术歌曲《水仙女》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沃尔夫的创作不仅运用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活跃的音乐思维将复杂的和声理论知识用的有声有色。让我们更加了解艺术歌曲创作的独特技法,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屈指可数的,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