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11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相融

  在历史中,武术的学习一直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而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考究,西方职业教育的起源就在于工业革命后,原先各个行业中流行的“学徒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转而兴起了职业教育院校,开始批量化地传授学生技能。所以,从这个方面来分析,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是相融的,不仅在起源上相融,就是在现代,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是相融的,武术教育中的“套路”教学,其实与职业教育中根据职业操作流程演变出来的“模块”教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套路”或者“模块”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也都强调学生在掌握过程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武术教学中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武术段位与职教证书相似

  武术水平的高低,早已经告别之前的“当场切磋”方式,自从韩国跆拳道运动兴起后实行“段位制”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运动的经验,于1998年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分为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设有3个等级,共9个等级,并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与徽饰为体现。而在职业教育中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也强调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这个方面分析,武术的段位制与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开展中,可以在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武术段位的同时,由此及彼,鼓励学生获得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8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