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本文共计411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

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发展,既要注意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的非功利性,还要结合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武术社团发展的持续性,并能在职业教育模式下注意高职武术社团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关键词:

教育理念;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文以德张,武以德显”,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既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被传播与研究。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军事学、美术学等其他文化要素与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武术也开始以活动课程或者校园社团等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何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开始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对专业教育功利性目的的一种否定,国内学者李曼丽在综合国内外通识教育的表述后,认为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分析,通识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其实,通识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肥沃的土壤,从古代的“博学多闻”,到梁启超倡导的“中西贯通”,以及后来蔡元培在北大号召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都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根基。按照广受国内学者认可的李曼丽有关通识教育的概念,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解析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对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

  1.教育性质:注重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

  从通识教育视野下分析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育中不论是以活动课程开展的武术教学活动,还是以社团形式展开的学生武术交流,都应该是非武术专业性的活动。这种非专业性的活动从目标上看,就是学生习武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已,最多成为自身的特长,而不会在今后走出院校走入社会后,从事与武术相关的职业。另一方面,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还指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虽然可能涉及相关的专业武术技能的传授,但这些内容不是主要内容也不是全部内容,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武术社团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并注重在活动开展中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传授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与美术知识等,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习武学生社会责任感

  笔者长期在高职院校中指导武术社团的活动,通过观察分析,高职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武术社团活动后,其社会责任感是有显著提升的。从责任感来说,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自己负责,高职院校中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其自控自制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区别,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不少学生沉迷于网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加入武术社团后,在一种集体氛围下坚持早晚利用空暇时间进行武术锻炼,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其自控自制能力也增强了。另一方面,武术社团的训练与活动往往是一种团体行为,学生加入武术社团后,会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可能会对团体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意识下开始具备团队意识,从而逐渐具备社会责任感。

  3.教育内容:注重引导武术社团广泛性发展

  武术本身除武术技能外,还具备广泛的内容体系,在武术社团发展中适合向学生传播。比如,武术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关系:霍元甲等前辈的英勇故事,孙中山题写“尚武精神”并论断“中国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武术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未习拳,先修德”“习武先习德,习德先习人”,武术修养中强调并注重武德,将其视为重要的武术规范贯穿于武术学习过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忠、孝、智、仁”“勇、宽、信、让”等道德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化为武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思想,一直流传影响至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