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第2页)

本文共计48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4对语法观研究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普遍存在的语文问题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

  然而如何正确的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语法界存在着各种分歧,例如在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中就着重强调了观察三个平面中各自的要素,把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等量奇观,主要就是引用了语义结构分析,从而看到纯形式结构分析的局限。

  例如在动词中,他可以根据组合功能分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类别,在语义平面根据动词所联系的动元数目分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类别;在语用平面根据动词的表达特点分出叙述动词、描写动词、措置动词、评议动词、关系动词等类别。

  再就是句子类别在划分中可根据句法的平面特征分析出来的叫句型,把根据语义平面特征分出来的叫句模;把根据语用平面特征分出来的叫句类。

  所以在这些观念的操作程序中就可以自然地描写出三个平面的语法特点。

  范开泰在《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分析的几点思考》中提出汉语研究中三个平面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的观点,就是成分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总而言之,不论是把语言组成成分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还是对同一语法形式作出的三个平面的因素分析,或是分析三个平面不同结构的,其主要的目的都是在讲“三个平面”,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谁是决定性因素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如果不加以认识,有时会使它们自相矛盾,无法解决问题。

  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4.1分析和综合相互依存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光靠分析是远远不够得,还需要综合。

  沈家煊曾指出:“从认识和思维的方式来讲,分析和综合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是以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来把握整个过程中的性质,单靠整体的性质是无法真正的完全把握的”。

  作者在《“在”字句和“给”字句》一文中以汉语“在”字和“给”字为例证明了上述论断,讲述了一个句式并不是简单的此类序列,而是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整个句式的真正意义,才能分析和解释语法的现象,才能对所产生的语法理解,并且概括其意义。

  4.2摆脱过去孤立概括

  在我国过去的语法中,一般都是通过归纳事物的现象得出其表面规律,往往不会追根究底了解其规律背后的因素。

  而如今,在我国现代句法中,却远远不会满足眼前的孤立的规律性概括,而是尽量追求简单的、概括能力更加强的深层语法制约原则。

  例如:杨素英在《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就大量讨论了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非宾格动词现象,并且更深层次的分析了西方学者在汉语言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确立了非宾格现象在汉语中的存在。

  在徐杰的《“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中,他对汉语语法中双宾语句式中包含的领属关系的格式进行了分析,使用了普遍语言事实验证的生成语法“约束原则”从而这种格式下,人名词之间所具备的语法地位。

  因此,这样的研究既深化了对汉语事实的认识,又丰富了普通语言理论。

  4.3语体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

  目前,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其研究规律没有一个严格区分语体的前提下的系统论著,这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看出语体的问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

  陶红印在《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中指出,汉语语法的理论没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只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并研究清楚主要语体之间的语言现象,才有能力和依据去逐一描述汉语中不用的语体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才能大胆的回答重大语法理论的问题。

  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日益走向纵深和成熟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在各学科提出的纵深发展和向微观发展的语法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三平面”理论、大小“三角”理论、语义特征分析以及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蕴含、语境等理论已相当普及。

  从而使一些语法现象被发掘出来,得以重新认识,对现代汉语语法中遇到的难题一一破解,突破难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