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

本文共计32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

  我校是农村偏远学校,有在校生约四百名,其中99%为农村学生,37%为随迁子女。自2006年起,我校历经两轮托管,在2016年加入南汇一中教育集团,并与芬兰库奥皮奥市钮兰麦琪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登上了国际合作、特色建构、文化立校的大舞台。期间虽然我校的生源状况基本没有改变,但却大幅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文化建设。究其原因,是我校根据教育目标论和方法论的审慎思考,因地制宜,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

一、创新素养课程的内涵和达成渠道

  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学会批判,互联网时代强调合作和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品质。所以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得教会他们批判性思维。我校创新素养课程的理念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创新素养目标达成的渠道是全方位的,除了学校的主渠道——课程和教学,学校环境的影响与浸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才能保障创新素养培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学校环境隐性课程、专门课程(有关创新素养知识的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

  具体而言,学校环境隐性课程包括三方面:

  (1)学校制度环境,如办学理念、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

  (2)学校人际关系,如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

  (3)校园文化,如校风、班风、学风等。

  专门课程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理念、有关创新的知识和原理、社会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和价值,培养学生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创新素养培育通识课程、DIY青少年创新思维课程、STEAM课程。了解世界各个领域的著名创新人物,并学习其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学科渗透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建设遵循学科特点的课程,对课程中潜在的、隐性的创新教育因素进行全方位地开发,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渗透批判性思维,倡导学生进行质疑和反思;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富含人文素养、自然科学、职业生涯体验等内容的实践类课程,活化“寓教育于生活、寄知识于游戏、融文化于情境”的教学形式,在基于学生真实而生活化的情境与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创新思维的方法,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确立以特需课程为导向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提高创新素养为引领,以差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我校建设了以特需课程为导向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来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从而积极推进差异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满意度,促进其全面发展。特需课程以尊重学生差异为起点,根据学生个别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因师而设”的传统课程供给模式,采用“量身定制”方式将“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选”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特需课程强调让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能够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学习层次,自由走班。所以特需课程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让他们在过程性学习中,激发起新的学习兴趣,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校立足校情,强调实效,突出特需课程的选择性。它包含四种选择类型下的此类课程:

  (1)特色选择,能适应学生发展特长、爱好等特殊需要的学习,由此充分发挥我校办学特点的作用与影响;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对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进行强化,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强化课程和竞赛课程。

  (2)程度选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尽相同,我校将课程分成不同的层次,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分层走班课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