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政检察的审判化误区与检察化回归(第8页)
本文共计191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不同于民事审判方法的民事检察方法:查控违法,不是评判权利主张
民事检察案件不是民事纠纷,自然不需要民事审判的方法。人民检察院没有审判权,无权处理也不能受理当事人的权利主张,当然也不存在评判当事人权利主张的问题,否则就是违法越权。
民事检察的案件是民事审判违法,民事检察的功能是惩处违法,这决定了民事检察的方法只能是提请有关机关惩处这些违法行为,即检控违法。检控违法的措施有两类,一是对事的检控,提请有关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的后果,例如提出抗诉、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二是对人的检控,提请有关机关追究违法人员的责任,例如建议予以处分、移送有关机关处理。在作出检控决定前,需要查明民事审判活动中是否确有违法行为,这是追查违法。因此,民事检察的基本方法是追查违法和检控违法。[31]
(三)不同于民事审判程序的民事检察程序:查控民事审判中违法行为的程序
民事检察的工作方法不同于民事审判的工作方法,这决定了民事检察的工作程序不同于民事审判的工作程序,因而不能围绕如何评判当事人权利主张、如何处理当事人权利争议的审判思路来设计民事检察的工作程序。
民事检察的基本方法是追查和检控民事审判中的违法行为,这决定了民事检察程序包括启动程序、调查程序和检控程序三个主要阶段,并围绕民事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而展开。在这三个阶段中,监督对象都是民事审判活动,其差别仅在于:启动阶段是通过初步审查发现民事审判活动涉嫌违法,调查阶段是通过认真调查证实或排除该违法嫌疑,检控阶段是根据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决定采取相应的检控措施。
此外,为了实现有效监督,检察机关在必要时还应当参与所启动的惩处违法程序,以支持检控、推进程序和进行监督;或者再次启动监督程序,对于有责不究、有错不纠的违法行为进行追查和检控,确保实现违法必究,发挥民事检察的惩处违法功能,维护国家法律在民事审判中的统一正确实施。
注释:
[1] 《办案规则》使用了民事审判中的“当事人”概念。民事审判程序的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是原告和被告(有时还有第三人),在二审程序中是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在再审程序中是申请人与被申请人。民事检察程序照搬了民事审判的思维模式,将其案件中的“当事人”称为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有的称为对方当事人、其他当事人),这类似于法院再审立案程序中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由此,民事检察程序中把民事诉讼当事人误为自己的当事人,两个不同的程序就有了实质相同的“当事人”。
[2]这是指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只有抗诉职责时的情况。
[3]2011 年 8 月,笔者曾以本文(当时已成稿)求教于高检院民事行政检察厅的王鸿翼厅长,王厅长说:“在讨论制定《办案规则》时,我曾经问你们,我们为什么要模仿法院的审判程序?不模仿审判程序行不行?你们诸位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对此我只能如实回答:讨论《办案规则》时,除了模仿法院的审判程序外,大家实在不知道民事检察程序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人们知道刑事检察制度是什么,但不知道检察制度是什么,所以才出现了不知道如何设计、安排民事检察程序和行政检察程序的问题。不过,这一问题已经在拙文《检察监督的基本内容是查控违法》(载于 2011 年 3 月 23 日《检察日报》)中得到解决: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都是查控违法的检察制度之组成部分,因此民事检察程序和行政检察程序都应当按照查控违法的职责予以设计和安排。
[4]该条规定的案件来源共四项,另两项是“(二)国家权力机关或者其他机关转办的;(三)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但转办和交办案件仍然可以分为申诉的案件和自行发现的案件两种。
[5]实践中,除了客观原因导致自行发现的案件数量很少以外,由于认识分歧(认为检察机关不应依职权监督)、思想顾虑(担心被人批评为“多管闲事”、违法办案)和不允许依职权查证疑案等多种原因,检察机关依职权抗诉的案件难得一见(数量很少)。
[6]例如,在具体工作中,通常要求承办人的审结报告中说明被申诉人的答辩意见,以明确当事人间的“争执点”。


法律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同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法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本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本
java开发参考文献
java最新参考文献
java的英文参考文献
java英文参考文献
最新Java开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java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java实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java程序员年终总结(精选15篇)
实用艺术作品着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单独保护路径论文
中国戏剧服装的艺术审美特征效果研讨论文
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浅谈我国传统艺术线性特征研究论文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转型升级研究论文
探讨现代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的相关性的论文
动画角色造型中艺术形式的影响论文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下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