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工程材料实践教学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9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3加强个性化试验数据处理

  传统的试验报告格式化的特点常常带来千篇一律的弊端,也给学生互相抄袭带来便利。改革措施是:让学生在传统试验报告的基础上,根据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试验结果自行设计个性化的试验报告。如果可能,再对试验项目的设计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改革的效果是:调动学生对试验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师本身的进步。

  2.4注重工程应用,追踪材料新发展

  土木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设置的材料工程应用案例追踪的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本地区以及国内外典型工程中材料应用实例,撰写案例或制作声像作品,重点分析材料的组成构造、性能指标与工程应用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提醒学生关注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新理念的发展,动态汇集这些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或工程现场进行观摩。这样既体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

  2.5结合课外科技活动,延伸和深化实验教学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活动,土木工程材料的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2010年6月份以来,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参与泉州市重点项目课题(2010G7)和福建省教育厅课题(JA11329)。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3.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

  课程教学团队实施工程录像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对比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3.1工程录像教学法

  土木工程对“六大员”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是体现在建设全过程的。但是,在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亟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一对矛盾。为此,在现有的理论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知识量密集的特点,将大量工程录像、工程实景图片资料适时地插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以及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矛盾。工程录像教学法能使学生不出课堂就可获得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2实际案例教学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际工程案例是其教学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以实际案例作为媒介,把现实的土木工程中的相关问题带进课堂,让大家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进行讨论。从提出问题入手,鼓励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再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分析和计算,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很快地理解理论知识,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又能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

  3.3分析讨论式教学法

  分析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讨论方式完成学生自学、自讲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我们针对一些具有启发性或争论性的问题先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然后在教师统一指导下组织大家讨论发言。具体采用两种实施形式:一种是在课前布置讨论话题并提出方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上课时组织大家讨论并发言;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就某一综合性问题布置思考题,把全班学生随机分成几组,进行小组讨论,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台上发言。这样的“教与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4启发对比式教学法对比法就是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新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4.构建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开发渠道,促进师生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

  4.1教师开发

  目前,笔者已编著并正式出版了四大系列教材:①土木工程材料系列:《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实训》、《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实践与应用》、《土木工程材料实用技术手册》和《土木工程材料学习指导典型题解习题习题解答》;②建筑水电工程材料系列:《建筑水电工程材料》、《建筑水电工程材料安装操作实训》和《建筑水电工程材料学习指导》;③建筑装饰材料系列:《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安装操作实训》和《建筑装饰材料学习指导典型题解习题习题解答》;④市政工程材料系列:《市政工程材料》、《市政工程材料学习辅导及习题解答》等书籍。四大系列教材适应了当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教材体系新,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结构合理、叙述严谨、逻辑性强,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反映了我们团队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最新进展,是一套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