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蕴涵与句义分析(第2页)

本文共计789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必须具有“p真,那么q真”的依存关系。

  为叙述方便,本文拟将语句p称作“源语句”,将其所蕴涵的语句q称作“蕴涵语句”。还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称的“语句”绝非语法意义的“句子”,它是语义单位,即语义学上所称的“义句”,或者说是具

  有逻辑意义的语句,即“命题”。文中所称的“语词”绝非语法意义的词、词组,它也是语义单位,即语义

  学上所称的“义位”、“义丛”,或者说是“概念”。

  二、虚指蕴涵

  虚指蕴涵是以语词为操作对象的,即以一个不定指称短语代替源语句中的各个成分,以形成多个蕴涵语

  句。

  “不定指称短语”的结构为:“某+属”,即由任指代词“某”附加于源语句中语词的属概念之上而形

  成。

  设源语句为S,蕴涵语句分别为S1、S2、S3、S4……

  源语句S:校长奖励了三好学生。

  可蕴涵下列语句:

  S1:某人奖励了三好学生。

  S2:校长(实施)某行为于三好学生。

  S3:校长奖励了某些人。

  为确保虚指蕴涵严格可靠,应遵从下列两条规则:

  (一)不改变源语句的表层结构。

  以虚指方式导出的蕴涵语句直接来自源语句的表层结构,各个蕴涵语句一般都不改变原有的语法形式,

  只是句中某些成分被不定指称短语所“置换”。

  如上例的S与S1、S2、S3的短语结构均为:

  S→Np+Vp

  Vp→V+Np

  (注:TG理论中“→”表“重写”,并非蕴涵符号。)

  以树形图显示则更明显:

  (附图 [图])

  显然,源语句与蕴涵语句具有着“同构”关系。

  (二)进行置换的虚指短语必须与源语句成分的语义范围同一。用于进行置换的短语是被限定的“属”

  ,这里的“属”,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范畴”,如“人”、“物”、“行为”、“时间”、“地点”、“

  形式”等等,“人”便是“校长”的范畴。“属”也可以是较为邻近的“类”,比如采用“领导”、“学校

  领导”也无不可。

  无论“范畴”还是“类”,语义范围都大于被置换语词,以虚指语词限定后范围缩小,结果两者语义相

  等。如图:

  (附图 [图])“某人”与“校长”指称范围相同,只是“实”、“虚”之别而已。

  蕴涵语句是有序的,其顺序是依着源语句表层结构“语符列”的顺序排列的,如上列的S1、S2、S

  3的排列顺序便是依据着主语、谓语、宾语在表层结构中的语符位置。

  蕴涵语句的这种有序性,对确认一个语句的语义具有着重要意义,其间音位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依各个置换成分的顺序予以侧重,就会构成不同而有序的重音模式,从而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以回答

  不同的提问。

  S1:谁奖励了三好学生?

  S2:校长对三好学生作了什么事?

  S3:校长奖励了谁?

  由重音模式转移所形成的语义各异的蕴涵语句,构成了源语句S的全部语义,而S在无语境、无重音模

  式的情况下,可以包含S1、S2、S3的全部语义。

  重音模式与语境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语义蕴涵遵从着“无语境”的条件,所以这不是本文要深入讨论的

  问题。

  虚指蕴涵的操作机制是对语句的表层结构进行“改造”,实际只是一种“语法义蕴涵”,由于它并未涉

  及语句语义,当然也就无法应用于深入的语义分析。

  三、解释蕴涵

  解释蕴涵则是抛开语句的表层形式,完全凭借对源语句语义进行理解和解释以形成蕴涵语句。

  凭借理解对语义进行解释,是分析自然语言的惯用方式,“所有关于自然语言的论证有效地证明,依赖

  于未经训练的语言直觉的程度并不低于依赖于逻辑理论的程度。”[④]进行语义解释尤其要依赖“未经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