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第2页)

本文共计53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一,传统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社会所弘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如果没有新的理论支撑点,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便难以在大学生身上结果。过去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所灌输的绝对社会本位思想,德育的实效性不大。当学校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与校外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使年轻学生陷入种种矛盾的、无所适从的境地。第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批量管理”不能应对多元的就业情况。就业指导课起到咨询建议、传授技巧的作用,对学生就业具有直接有用性,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治标不治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触及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整个职业价值观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是单薄、片面、苍白、零散,缺乏系统性、思想深度和持久的影响力。

4.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往往重视言教而忽视身教对子女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甚至冲突。一些家长思想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存在于相当部分家长中的”重机关、轻个体”,”重城市、轻基层”、”求稳定、保终身”的职业价值观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三、建构大学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因此,架构科学职业价值观,就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中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现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方面着手,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收到实效。

1.教育者的责任: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首先,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现状,不能仅以过去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教育当代大学生。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辨证统一起来,在坚持集体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观取向的一元化,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

  其次,使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把价值观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职业素质内容教育要取材与现实生活,并在生活中实践。现代人才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优秀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创造精神、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等。

2.大学生的要求:克服落后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从消极依赖向积极进取转变。大学生要克服”等“、“靠”、“要”的习惯心理的`不良影响。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应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择业、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并使其认清社会需要,把握市场信息。把择业和从业过程如实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大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有的要求决定了他们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这些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对薪酬、地域、职位等不免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而当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就业时,又会因现实状况而降低期望值,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大学生身份认同”,从而产生对高等教育的质疑,对职业的期望降低,仅局限在”穿衣吃饭,养家糊口”上,变得封闭和保守。这种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自己潜能的开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要求大学生确立一种成就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为自己开拓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可为社会排忧解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