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曹禺话剧内部的张力关系探讨(第5页)

本文共计78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因此,具有诗意特征的语言完美的营造出了一个朦胧的、绝美的诗意氛围。《雷雨》、《日出》、《原野》的情感氛围具有浓郁醇美的诗意,《北京人》则更是情感的密度大于了形象的密度,具有诗性的“深度模式”让“生活化的戏剧”如画般朦胧的呈现。《家》在浓厚的诗意情境烘托之外,又不乏哲学意蕴,在平淡琐屑的人生铺述和现实主义交叠的朴实无华中,静静揭示着深刻的生命意义。

  曹禺不仅仅是在创作之初就无意识的表现了他对于作品情感注入的诗意情愫,甚至在更为完全的后期创作时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无意或者刻意精心营造出来的浓郁、朦胧的诗意氛围。

  这位天才戏剧家的创作状态显然不同于众多冷静、理性的作家或戏剧创作者,曹禺的剧本创作状态有些类似于诗人写诗,他似乎大多需要寻找一些缪斯、情愫、想象,甚至冥想的碎片,来开始他的创作。这种思想维度上的相对模糊与不确定性,使他冲破了固有的模式的羁绊,以及概念的束缚与规范,同时也在自由纯粹的诗绪中营造出了极具艺术魅力的戏剧情感氛围。在朦胧浓郁的诗意氛围中我们似乎感到戏剧情感的密度大于了形象的密度,甚至让我们感到会忽略了情节,而在这种高密度的情感氛围感染中,诗意朦胧产生的张力感,却又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冲突的种种可能性更为扣人心弦,余音绕梁,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回味与无尽的想象。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话剧剧坛上,曹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通过对曹禺所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五部经典剧作中的价值取向、人物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情感氛围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我们洞察到曹禺话剧中正是存在着这样内在结构的张力。它与模糊迷茫的价值取向、破碎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诗性的情感氛围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曹禺经典话剧的张力构成也就毋庸置疑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典话剧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德]西梅尔。现代文化的冲突[A]。王志敏,译。刘小枫。现代性中的神没精神[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416。

  [2][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付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63。

  [3]晏学。蘩漪与周萍[J]。戏剧论丛,1981(3):123。

  [4]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李加强。多元视野下中西诗学意象翻译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9。

  [6]周礼红。论现代主义诗歌中节奏和意象的关系———以郑敏的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7。

  [7]钱理群。曹禺戏剧生命的创造与流程[A]。王晓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501。

  [8]沈天鸿。现代诗学的形式与技巧[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33。

  [9]邹红。“诗样的情怀”———试论曹禺剧作内涵的多解性[A]。刘勇。曹禺评说七十年[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9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