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第4页)
本文共计94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近代西方美学超越了古代的本体论美学和客体性美学,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了审美活动,并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原则,这是历史的成果,应该予以肯定。但是,近代美学同样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首先,近代美学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把审美当作一种感性认识或感性领域的情感,虽然触及到了审美的某些本质的特征,但毕竟有片面性。因为审美不仅是一种认识,也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不是一般的认识、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体验。现代西方美学突破了认识论而进入了存在论和解释学的领域,即从生存和生存体验的高度来研究审美活动。其次,近代美学确立了主体性原则,肯定了审美是人性化的活动,这无疑具有合理性。但是,这种主体性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前提下的,审美成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情感态度或改造征服。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或征服关系。在主客对立关系中不能真正实现自由,主体既不能达到对世界的真正把握,也不能真正征服世界。只有突破主客关系,把世界由客体变为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世界和获得自由,从而进入审美境界。为了突破主体性的局限,现代西方美学就扬弃了主客对立前提下的主体性哲学,建立了主体间性美学。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三现代哲学的存在论与美学的主体间性
现代西方哲学相对于西方古典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筑于其上的现代西方美学相对于西方古典美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学的现代转化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美学自身演变的结果。应当把现代西方美学作为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的思想资源,予以批判地吸收。为此,应该科学地分析西方美学现代发展的规律,以便为建立中国现代美学提供借鉴。
我们先考察现代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突破了古代哲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哲学的实体认识论,建立了存在论和解释学的哲学。同时,也扬弃了古代哲学的客体性和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自休谟和康德否认了认识可以把握实体(本体)之后,现代西方哲学终结了实体本体论哲学,它不再谈论实体(本体)是否存在,也不再探讨实体(本体)是否可以认识,而是根本抛弃了实体(本体)观念,认为不是实体(本体)是否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实体(本体)能否认识的问题,而是谈论实体(本体)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实体(本体)是一个虚假的概念,有关实体(本体)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存在是主体参与其中的存在,主体与世界无法割裂,企图剥离主体(包括意识、文化、语言)而确定纯粹的实体(本体)只是一种不合理的假设,它没有意义。现代哲学以意义概念取代了实体概念,它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意义世界,而意义是阐释的结果。同时,也不存在一个决定一切的本体。实体本体论企图在众多现象后面寻找一个终极的本原(本体),并由这个本原来解释一切现象,这也是形而上学的玄想。现代西方哲学展开了对实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最终结束了实体论和形而上学,并建立了以存在论和解释学为代表的新的哲学体系。现代哲学扬弃了古代的本体论和近代的认识论,建立了存在论哲学和解释学哲学。它把存在不是理解为实体性的存在(即被海德格尔批判的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的错误),而是理解为人的存在即生存性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解释性的,它能理解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论哲学和由此衍化生成的解释学哲学。另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中主体性的负面作用突显出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也由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现代哲学也展开了对主体性的批判,并建立了主体间性的哲学。主体间性哲学不再把世界看作实体、客体,而是看作另一个主体,并从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来考察存在。主体间性是指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确定存在,存在成为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体验,从而达到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和谐。当然,主体间性并不是非主体性,不是不要主体性,而是超越主体性,克服其片面性,把与客体对立的主体转化为与主体交往的主体即交互主体,从而使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即自由的主体,也使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主体间性理论的建立是哲学现代发展的产物。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哲学,它把意义的根据归结为先验自我,从而导致自我论。为了克服这种先验主体性的片面性,他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以限制自我,并企图沟通自我与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