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第3页)

本文共计94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并没有肯定实体(本体)的存在,相反,却导致把实体(本体)排除在知识之外,并最终导致对实体(本体)概念的否定。休谟认为人的知识不会达到绝对的确实性,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依据习惯,如因果联系就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而不是事物间的真实关系。休谟否定了实体概念,他认为实体是虚构的,是人的幻想的产物。不能感知实体,只能感知具体的属性,而这些属性互不相同,独立存在,不能归结为实体的表现。因此,有关存在的终极性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他说:“因此,我们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特殊的集合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对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他的意义。”[1]。康德划分了现象与本体两个不同的领域,现象领域是认知的对象,本体是信仰的对象;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本体。这样,实体(本体)就被虚置,它不再是存在的根据了。总之,近代哲学以主体性迫使实体(本体)概念退场,从而导致古典哲学的终结、现代哲学的产生。

  近代哲学扬弃了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探讨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并确立了主体性原则,这是其历史成果。同时,近代哲学也存在着缺陷。第一,近代认识论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尽管它已经把主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不再是客体支配主体,而是主体支配客体,但仍然没有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仍然是在主客对立的前提下谈论主体性的。而且它也没摆脱实体论,仍然预设了实体的存在,只不过从主体方面和在认识论领域来考察和认定实体。这表明近代哲学还没有解决其出发点问题,它必然要被消除主客二元对立的现代哲学所取代。第二,近代哲学确立的主体性原则本身既是历史的成果,又是历史的局限。由于在主客对立的前提下确定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是对世界的构造和征服,它成为存在的依据。在社会实践中,主体性(理性)哲学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变革,但在现代性实现以后,其弊端显露,人的孤独、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都述说着主体性的阴暗面。就哲学本身而言,主体性并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以及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主体性哲学认为通过对客体的改造和征服,就可以实现自由。但是,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这种观念都受到了否定。世界作为主体之外的客体,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人改造,因此人类也在现实意义上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客体仍然与主体对峙,永远不能完全被主体征服,这就意味着哲学意义上的绝对自由不可能实现。同样,世界作为主体之外的客体,虽然可以在现实意义上被认识,但它毕竟是“物自体”,主体不能构造它,也不能完全把握它,这就意味着在哲学意义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可能。正因为主体性哲学存在着上述根本缺陷,因此,它必然要被现代主体间性哲学所取代。

  在近代认识论的、主体性的的哲学基础上,近代美学也被归于认识论,并具有了主体性。首先,近代美学家把美的本质问题从本体论领域转移到认识论领域,它侧重于对美感和审美意识的研究,从主体对世界的认识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把审美当作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包括情感体验)。其次,近代美学不再把美当作实体的属性,而当作主体创造的产物。这样,美就具有了主体性。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把美学定名为“感性学”,即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以区别于关于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康德把美学定位于相对于“知”和“意”的“情”的领域,认为认识(知)把握现象世界,意志(意)把握本体世界,而审美(情)是沟通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桥梁。康德美学虽然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情感世界),但它仍然具有认识论的属性,审美沟通现象与本体,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康德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建立了主体性美学。他不再把美当作实体的属性,不再考察作为客体的美的本质,而是考察审美意识活动。他把美等同于美感,认为美是“审美意象的表现”。康德认为审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美是“道德的象征”;崇高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尊严感等,这些思想都肯定了美的本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性思想。席勒认为人有两种对立的要求,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形式)冲动,实际上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人与社会、偶然与必然的矛盾。审美作为游戏冲动克服了二者的对立,“审美的人”成为由“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的过渡。显然,席勒把审美当作人的本性和需要,从而肯定了审美的主体性。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他把审美作为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复归的感性阶段,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既是本体论的命题,也是认识论的命题,审美成为与宗教、哲学同一序列的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同时,他也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形式肯定了审美的主体性,审美成为人的自由创造。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也建立了主体性美学,但他把主体性建立在实践论的基础上,认为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区别于唯心主义美学的主体性。同时,青年马克思的主体性美学也孕育着主体间性的思想,它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客观世界已经充分人化,不再是与主体对立的客体,不再是“简单粗陋的需要”的对象,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对象,即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这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人在对象身上“直观自身”,欣赏人的本质力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