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淞滨琐话》的空间叙事转化及情节模式(第3页)

本文共计41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除了爱情小说,《淞滨琐话》中其他题材的小说也基本符合这一圆形结构。如《徐麟士》中,徐麟士偶于古冢中掘得一柄宝剑。一夜,徐麟士梦见一位“伟丈夫”,自称是冢中人,愿意传授剑术给他,于是他在梦里学成了所有剑术。其后,徐麟士杀妖除魔,成就功名,又获得佳人。而梦里的“伟丈夫”再次出现,并带走了他的宝剑。故事至此,形成了一个“无—有—无”的圆形结构。

  综上所述,以《淞滨琐话》为代表的清代志怪小说,以圆形叙事结构为特点。区别于西方小说的“史诗”传统,中国的叙事文学大多脱胎于史传文学,有固定的写作格式,在叙事上呈现空间的“缀段性”特点。但这“缀段”并不是杂乱无序的,不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缺乏联系的。中国的叙事文学内部有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思维序列,故事矛盾在阴阳对立间达到统一,人物命运在循环往复间得到升华。相比于西方文学,这种圆形的叙事结构相对宽容和饱满,是中国传统哲学内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韬.淞滨琐话[A]//笔记小说大观[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陈建生.王韬和他的《淞滨琐话》[J].明清小说研究,1991(1).

  [5]尚继武.《聊斋志异》空间叙事艺术论析[J].江汉论坛,2009(7).

  [6]代顺丽.王韬小说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