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第2页)

本文共计53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1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第一,为了挣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由爷爷奶奶代劳,甚至完全托付给一个文化水平、素质能力不高的保姆。第二,对孩子宠爱过度,溺爱无度。“6+1”家庭模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一些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错误观念和“父母包办、无需回报”的糊涂观念,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稍有不满立即翻脸,只知报怨,根本谈不上感恩。第三,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只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组织、要求社会的人,他们不愿奉献、不愿回馈他人、不愿回馈组织和社会。第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刻薄。有的家长因对孩子要求过高从而要求过于刻薄严厉;有的家长因生活困难视孩子为负担,稍不遂愿,非打即骂。这些都不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快乐,无也法让孩子对父母报以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意识、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当然是不会去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

  2。2 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为了上初中进个好的班级,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嫩稚孩子的腰;为了能考上并考个好的普通高中,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个好的大学,“活着就不错了”的高中生流行语,对高中生的生活状况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学习的压力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本来苍白无力的德育形同虚设,德育内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本该在中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的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感恩教育,无奈地交给高等学校来补课,而这又因为错失了感恩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且不是高等教育的内容而被忽视和淡化,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2。3 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发生扭曲,感恩意识弱化。

  2。4 学生自身缺乏修养

  学生只重分数与技能,不重自身德行修养,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也是造成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为一点小事不合己意即大动干戈、甚至酿成大祸。

  2。5 反右斗争扩大化及文化革命的影响深远

  2。6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讲求以儒家思想作为做人、做事准则的国家。在这个思想体系里,感恩,是一个基本的内容。”[4]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亮点和重要的价值观,主导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行为。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多年以来,我们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感恩意识与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大不如前。

  2。7 社会对不感恩的过度容忍

  上述原因形成的社会较为普遍的感恩意识的缺乏,也造就了当今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的事件的容忍度较大。感恩行为仅限于道德层面,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那些不知感恩者也只能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事件的谴责和惩处力度不够,相应地也让感恩教育效果“打折”。

  3 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