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58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智育价值取向
这种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就在于强调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智力因素作为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不可否认,将人的潜能的深入开发、促进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并不是大学生只要加强艺术学习,其智力因素就会自然得到发展,专业技能成绩也就会随之提高的。艺术教育的“益智”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从本质上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体现,它由创作、感知、反思等多种能力构成。“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所指向的不是创作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以及相关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培养对作为整体的艺术的理解力或者说是艺术的思维能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是审美的、艺术化的,而不是智育化的。只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中明确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衡,并在这样的相互促进之中,实现对大学生智力潜能发展的作用。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的实质是一个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定位问题。根据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功能影响,将其价值取向划分为这样四个基本的维度,即基础价值取向、核心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基础价值取向:继承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质
在美国的艺术教育理念中,以多学科为基础,把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门人文学科,以此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是美国众多教育家的愿望。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丛书”主编史密斯撰写的《人文视野中的艺术教育》就试图通过众家之言来证明艺术教育具有人文品质,在传承本国优秀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不仅生动具体地表现生活,激发想象力,整合某一社会或时代的不同文化要素,而且还呈现出效仿或拒绝的各种样板、模式、视野和抱负,也就是那些不动声色地诱发批判反应的种种抱负等。笔者一向认为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可以让人重温人类的多种可能性与成就,让人重新确立自信与希望。”可以看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具有最基础的价值取就是通过学习和欣赏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树立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世界著名美学家尤·鲍列夫曾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是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使学生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介绍理性的规范与约束,把他进一步引向审美的境界,是受教育者完成审美的自我塑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过艺术课程的教育和艺术实践等,让学生在长期的、全方位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创造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文化品质的鉴别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实现“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落实为受教育者性情的陶冶、人性的构建”。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于诱发和引导人们的联想力,充分发掘自我潜能,通过感知、联想、情感等审美手段,实现创造目的。艺术对人的感官经验的刺激、对人的情绪智力的提高、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激发,一直以来都受到美学思想家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重视。托马斯·门罗指出:“艺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主要通过对感官的刺激和诱导来控制人类的经验和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原始的和尚未应用科学方法的阶段。今天,人们还很少了解艺术所涉及的心理因素或艺术是怎样产生效果的,而这些效果常常对人们的个人生活产生深远的,甚至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影响。”美国学者艾里克·金森(EricJensen)出版了《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一书,从脑科学和认知神经学的角度探讨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对三种主要艺术活动——音乐艺术、视觉艺术和运动艺术进行了充分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了这样的结论:“艺术发展的是那些需要长年累月的调整才能发展完善的神经系统。不过裨益一旦显现,将无所不及,从精神的运动技巧到创造能力,乃至情绪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将表露出来。”可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最根本特点就是在于发挥个体创造的潜能,调动创新思维能力,它是智慧成长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