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8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从艺术本性出发的价值系统,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更加注重课程的主体性和人格性。
三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素质影响。与其他课程的技能和知识价值相比,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的几种偏差
二
由于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观念认识上的不统一,当前一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客观存在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反映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带来的是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异化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技能化的价值取向
有学者从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来分析高校艺术教育当前发展存在的技能化问题。认为专业艺术教育主要培养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这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以艺术创造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艺术教育的间接目的。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非艺术专业院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公共性”,是一种普通的、普及的、基本的、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但在现代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下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艺术教育的间接目的,只重其直接目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上具有明显的技能化指向。这种课程的价值取向突出特点是:一些高校把提高大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最大任务,强调艺术技能术的传授与训练,强调艺术知识的灌输,评价中常常以艺术技能熟练和艺术知识点的记忆程度作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缺少主动性、体验性和获得审美偷悦的机会。这种技能化价值取向与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以传授高深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某种艺术技能为目的,而是通过艺术这一独特手段,潜移默化,感化心灵,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彭万荣教授的言论也是一语中的:“一个人所学的专业只能保证在这个领域进行创造,但创造能力有多大,能进行什么程度的创造,不取决于专业素养,而取决于感性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由感性能力来决定。所以看到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同时也是很杰出的艺术家。”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辅德”价值取向
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中使课程缺少艺术特点,强调政治性、思想性的灌输,以致使艺术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附属,丧失了艺术课程的基本特征。在我国一些高校把“公共艺术”课程(特别是一些艺术实践课程)等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艺术育人”、“寓教于乐”就是把“公共艺术”课程完全当成一种德育手段,这种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是在认识上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定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等,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同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在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入调研考察后,就中美两国艺术教育的区别分析十分深刻,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这种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是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素养教育的定位,违背了艺术的本质特点,也忽视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愉悦性、活动性、创造性等特殊的本质表现。虽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涵具有一定的德育特性,但本质区别更加明显: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时候课程教学的一种衍生,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着眼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而是以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作为最根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只是在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美育可以铺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