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的探讨论文(第4页)
本文共计7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是从渠道控制走向内容提供。在“媒介内容融合”、“媒介形式融合”和“媒介组织融合”的大趋势下,专业媒体机构的位置逐渐后移,更多不应是充当传播渠道控制者的角色,而是充当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这是伴随新媒体而来的分权化趋势对专业媒体最大的冲击之一,传播渠道已经不是大众传媒独占的资源,手机运营商、网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传播渠道。那么,要在新闻竞争中胜出,关键点不是拓展发布渠道,而是制作具有专业水平的媒介内容产品,不仅在自己的传播平台上传播,还要将它们提供或销售给渠道占有者。
三是从大众化走向真正意义的分众化。传统意义上的分众化是指媒体根据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进行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其分众程度有限,针对性不强。新媒体在内容分化以及定位传输技术上的成熟,为真正意义上的受众市场细分提供了条件。因此,专业传媒机构的分众化路线应体现在这样一个序列过程中:首先是根据需求和偏好的不同进行受众的分划,比如足球爱好者、娱乐新闻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等等;其次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受众群体定制不同的系列新闻产品;最后是利用先进的传播中介,比如手机短信、RSS订阅、电子邮件等方式传输产品或打包发售渠道运营商。
四是从“封闭符码”向“开放符码”转变。所谓“封闭符码”是指传播机构清楚地对内容作出分类,而且按照重要性来组织内容,版面之间的科层区别很强,传递资讯时又有严格控制,发布权在传播者而不是受众。这显然已经是第一媒介时代的内容模式。当下的内容模式应结合网络新媒体开放性等特征,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对资讯内容进行严格分类,弱化版面之间的科层区化,取消传播者的单方面控制,为受众预留充足的表达时间和空间。⑨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意见领袖
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平台,也使新闻信息的内容得以拓展,形式得以丰富。但是与此相应也有新闻的泛化,套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来说,一种反新闻的趋势正在蔓延。这是否意味着不再需要专业新闻工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新闻信息数量急剧增加、内容涉及面广、形式多姿多彩的情况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鉴别和利用不是更容易,而是更困难了,这对专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诉求一他们应成为新型的“意见领袖”,专司新闻信息的整合、筛选、管理及引导。首先是信息筛选,即在庞冗复杂的信息流中选择、提留有价值的新闻,为受众提供认识周遭世界、进行话语实践的参照体系。其次是信息解释,将工作重心从抓动态消息转向深度解读、意见引导,进行意义的阐释和观点的表达,帮助大众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理解、利用资讯。最后是主持公众论坛,比如成为BBS、论坛的“斑竹”,聊天群落的管理员等,引导公共议题的讨论以及公共领域的建构。
3.新闻价值标准:高品质互动信息
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破碎的主导性原因是“自媒体新闻”的产生,即非职业新闻机构及业余人士涉足新闻生产领域;而潜藏其后的深层原因,是新媒体海量的信息容纳能力及随时更新的技术特征改变了新闻观念本身。所以,我们就有理由、也有必要对新闻价值的标准进行重建,将其推向高品质的互动信息。这意味着必须在原有新闻价值标准基础上注入两层新的含义:一层是“高品质”,在新媒介环境中,普通的新闻信息完全可以由非职业机构、非专业人士提供,那么职业新闻机构和职业新闻采编制作的新闻只能是“高品质”的信息,以其内容、形式、服务的高端化来体现其专业性,征服受众。一层是“互动性”,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滚动性,新闻事实不可能是静止的、终结性的,而新媒体技术有能力将新闻事实作为一个过程来展现,而不仅仅是给定一个结果。在这种情形下,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新闻价值标准就不再是将新闻固态化、终结化,而是展现它作为一个过程的方方面面、层层叠叠。其次是交互性,在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人拥有信息发布权的条件下,要想把受众排除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之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增强新闻的交互性设置,比如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开展调查、开通直播间等,既是吸引受众的手段,也是构建“理想的言语情境”的有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