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灵晕”消逝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第3页)

本文共计42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电影工业的另一产物就是“明星”,它是最具代表的“灵晕”丧失时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具体化表现。对于电影来说,摄像机所记录的影像就是演员的全部,演员在摄像机前的表演是服从于摄像机的所指引的视觉实验;电影演员不再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表演,他并不是亲身向观众进行表演。因此,电影演员在摄影机面前的表演要调动“整个活生生的身体,却不得不放弃灵晕”,他不具有与他所表演角色的认同。所以说“灵晕”的消失即创造性的消失。

五、“灵晕”消逝时代大众所起的作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这样描述大众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大众是一个发源地,所有当今以新形式出现的艺术作品的传统行为莫不由此孕育出来。量变成了质。大众参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新的参与方式的变化。新的参与方式首先以一种声名狼藉的方式出现。”我们可以看出,本雅明对大众的评价一直处于对大众的肯定阶段,将大众的需求看做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需要就是消遣。与传统艺术不同,大众对艺术的要求不是对传统艺术的专心致志的欣赏,而是娱乐性的消遣,并且这种消遣要求把艺术吸收过来。“消遣娱乐的人同样可以形成习惯。不仅如此,在消遣状态中把握某项任务的能力还证明他们解决的是一种习惯的东西。艺术提供的消遣表明一种暗地里的控制,即对新任务在多大程度上能由统觉解决的程度的控制,更进一步说,鉴于个人总是企图回避这些任务,艺术就要对付这些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在此它能够把大众动员起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