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晕”消逝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
本文共计42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灵晕”消逝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之前所有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无法比拟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生产力对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也是之前所有社会阶段无法比拟的,艺术品被大规模的复制;大众第一次与所谓的上层阶级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看待艺术品;艺术失去了古典时期作为其生长土壤的经验,失去了艺术“本真”的诸多特征。艺术发展第一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危机,本雅明把这叫做“紧急状态”。
一、关于“灵晕”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第一次谈到“灵晕”,他指出“我们把灵晕定义为一种距离的独特现象,不管这距离是多么近”,对这个描述,他紧接着补充道“当一个夏日的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灵晕。”这便是本雅明对于“灵晕”的解释,事实上,本雅明更是广义地诠释了“灵晕”。“灵晕”即代表着本真性,更与时空空间有关,“灵晕”的消失就意味着本真和距离的消失。“灵晕”的消褪就代表了大众影响的日益增长,它的消褪同时加强了艺术品的展览价值,削弱了人们对艺术品的崇拜价值。“灵晕”同时与戏剧舞台有前,它的消褪即证明了摄影技术取代了观众。
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处于巴黎和会后短暂的虚假和平之中,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影响日渐深远,纳粹一方面积极为战争做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公众传媒和独特的艺术理论向整个世界宣扬纳粹主义、美化战争。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当时的艺术发展已经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式,将艺术品作为商品、用一切技术手段对这种艺术品商品进行包装、复制,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本真性的自由和超越,同时也将艺术发展的古典时期经验的土壤摧毁,本真艺术在艺术品市场化的大流中失去了以往艺术品发展的地位,这使得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艺术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仅机械复制带来艺术品数量上对本真艺术的压力,同时也由于机械复制所造成的个性的消失,更为重要的是古典艺术以时间和历史的经验为土壤的艺术品已经被机械复制所倡导的市场导向所击败,艺术品在意义上呈现出一种空洞和虚无,它不再体现艺术品所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积淀。而面对失去意义或者说失去作为存在土壤的经验后,艺术立即取得了具有敏锐嗅觉的政治的注意,它将艺术作为宣传自身理论、对公众进行思想抑制的一种积极手段,而纳粹在那一时期所宣扬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试图说明艺术来源于战争,为了艺术而进行的战争就是一种艺术行为。这一口号说明了艺术存在被政治取代的最极端、最严肃的应用,将艺术品作为反对犹太人、宣传民族仇恨的积极手段。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我们再回头看看“灵晕”。本雅明将灵晕看作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无形的但无时不刻的存在着;这种距离就像欣赏一幅大师的画作,你会和它产生共鸣,但你永远无法了解作者想要表现什么。从人类感知方式而言,人类感知的组织形态,它赖以完成的手段不仅由自然决定,而且也由历史环境来决定。在我们看待艺术品时,我们感知它的手段和方式同样受到历史条件所制约。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灵晕”――将其视为艺术品创作时存在于艺术品内部的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一无二性就越发明显越发无可复制。所以说“灵晕”与本真性有直接的有关,“灵晕”的消失即本真的消失。
而在本雅明写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这一著作时,这种“灵晕”却处于一种消逝殆尽的状态。
二、“灵晕”消逝的原因
与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相同,“灵晕”消逝的原因同样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规模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到了发达资本主义阶段,技术手段以惊人的数量复制艺术品,使艺术的发展陷入危机。这一危机首先体现在绘画领域。由于照相术的产生和发展,用照相的复制能够展现出那些肉眼无法捕获、却能由镜头一览无余的方面,相比绘画,照相术所捕捉的范围更广、更加具体;同时,由一张底片可以冲洗出无限张相同的照片,这种数量优势是绘画无法比拟也所不能及的;这些照片由于复制的关系无法辨别真伪,所以在这里强调真伪就变得毫无意义。技术手段的复制不仅仅使被复制的艺术品与传统的艺术作品相区分,并且与复制品相比更加独立,能达到传统艺术品无法达到的环境、领域中进行传播,例如教堂唱诗班的赞歌可以成为一张唱片在个人的客厅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