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第4页)
2 次下载 5 页 710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第三,作品阐析偏重内容、主题,强调文学语言、风格和意境,但不注重文学的“雕虫小技”。翻开任何一本文学史,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一般都有固定的模式,即先讲主题,再论艺术性,最后是接受过程或对后代影响。而在艺术性方面,诗文多论语言、意境和风格,小说戏曲常言情节、人物和结构,千篇一律,缺少对文体性质的独特阐释。比如讲唐诗,不仅要带领学生赏析唐诗,还应教学生基本的格律规范,鼓励学生自己写诗。掌握了一定的形式技巧,有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
针对文学史编纂中的以上问题,以及文学教学中的缺失,本人在所在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基于‘文化生态’观念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构建与实践研究”,旨在拉近当代学生与古代社会的距离,使其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并用所学服务人生、安慰人生和解读人生。
以古鉴今,在文化体系中寻求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日常化 和平民化,而非仅仅是知识化、理论化和精英化。这应是面向 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校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世纪中 叶,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曾感慨至其所见 还未有一册理想的《中国文学史》。有学者就钱穆所谓“理想的 文学史”作出如下概括:“一、将文学史视如文化体系之一,在 文化体系中求得民族文学之特性;二、以古人的心情写活文学 史,使得文学史有助于新文学的发展;三、贯通文学与人生,从 人生认识文学,以文学安慰人生,而极力反对用西方文学为标 准来建构、衡量中国文学史。”这一观念就是回归文学本质, 将文学视作人生的一部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把握和理 解文学史。
基于“文化生态”观念的古代文学知识体系构建,旨在提炼古代文学知识中的生态成分,用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世界,消除古典与当代的隔阂。对“文化生态”概念的理解,学术界众说纷纭,鉴于课堂教学实际,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一个与艺术生产和精神生产紧密相关的概念,它是一定生产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包括精神、气质、习俗、礼仪等与一定地理环境的统一。基于“文化生态”观念的古代文学教学和实践不仅传播关于文学的知识要点,更要通过文学了解古代的日常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社会属性等文化生态,进而领悟中国文化。同时,这些传统生态文化可以部分地在现实中实践出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在高校课堂中,中国古代文学史比较注重课堂讲授和知识教学,这样就容易把古代文学知识化,拘囿于理论认识而缺乏实际感悟。其实中国文学自身有其“尚用”的传统,从春秋赋诗言志、楚辞发愤抒情,到汉赋贵美刺、科举试诗赋,杜甫获誉诗史,宋诗生活化,以至到明清小说,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产物。充分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生存状态,更深刻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史意义,从根本上解释作品的文体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当代社会里的传统文化影响,继承文化遗产,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古代文体写作训练。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通过鉴赏、赋咏、冶游、表演等方式感受和表现文学情境,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基于“生态文化”观念的古代文学史课程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文学史的生态学阐述。主要是用生态观念解释文学史及作品,将文学还原至其发生发展的情境中;进而沟通古今,继承优良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人文素质和创作能力,提升学习者的生活品质。比如讲《诗经》,不仅分析艺术特点,还要“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通过生态理论解释关雎、鹿鸣何以起兴;《采薇》之“薇”并非传统解释中的野菜之属,而是周朝的贵族食材,那么,一般认为《采薇》前面三章是士兵回忆艰辛戍卒生活的看法就被推翻,而要从创作心态和文化思维方式上去重新解读此诗。再如《西洲曲》“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韦庄《叹落花》诗“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其中“翠钿”、“金钿”,教材皆简单注释为头上装束,但对诗歌深意仍未有察觉。如果知道“翠钿”、“金钿”乃古代女性以花片为装饰贴在脸上,用以模仿人微笑时的靥窝,则能更深刻地理解《西洲曲》思妇的怀人自叹之情,也能更形象地认识韦庄用“遗笑靥”比喻落花的巧妙。对文学史的生态学阐释,将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二是文学应用。如讲到沈约,其《八咏》组诗已开后代“赋得”先河。所谓“赋得”乃节取古诗某句或即情即景之作,适合同题共咏。韩愈《别知赋》乃作者送别友人之作,同样也适用于当代送友之际。毕业临别,以诗赋送别更显雅致。唐代诗歌讲求格律,文学史课程除了讲授诗歌内容与艺术,也要传授有关诗歌格律要求,鼓励提倡学生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