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第2页)
2 次下载 5 页 710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二、“史诗情结”产生的原因
史诗问题是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用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模式来解释中国文学产生的。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把这个问题拿到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与冲突的大背景中来考察。
1. 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文化焦虑
19世纪末,中国文化开始与世界文化汇合,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意识危机”。众多中国学者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方面害怕西方文化的强势压倒本国文化,另一方面又担心本国的文化乃至文学不能与西方相抗衡。他们既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又有相当深刻的文化生存危机感。中国学者们一直都有强烈的自豪感,但同时也有强烈的焦虑感。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文明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另一方面当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时,他们又感到非常焦虑,身上的自豪感和骄傲感也随之动摇。在强大的西方文化面前,他们突然感觉到一种无所适从的担忧,甚至是茫然和畏惧。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如何开口说话方为得体。实际上这种心理的形成也是某些学者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国一些学者的这种心理焦虑在文学研究中就有很深的体现。西方文学的源头是神话、史诗,尤其是史诗,规模宏大,长篇叙述,运用艺术虚构手法,描述了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奇的色彩,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骄傲,它直接孕育了西方文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学模式,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形中他们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个结,一种渴望史诗的“史诗情结”。
2. 对西方文学权威的无条件认同和跟从
20世纪初西学东渐,西方文学带着新颖、科学、进步的优势传入中国,在这个西学滔滔的大潮中,中国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家普遍认为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才能发展和进步。 “史诗情结”就是在这个学术大背景下产生的,就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产生的。神话、史诗是希腊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起源,在西方文学中已经成了不易的定式,成了一个普世性的原则,成了衡量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权威。中国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文学起源的普遍模式应该适合中国。他们迫不及待地用这个文学权威来衡量中国的文学,当他们用神话、史诗是文学的源头来解释中国的文学起源时,就出现了问题。如果按照这个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来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的话就会遇到很大的困扰,因为中国汉民族文学中没有史诗,若用此模式来解释的话中国文学起源将会只是苍白的一页。学者们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于是他们就用各种解释和说法来自圆其说。把自己主动排除在了世界之外,把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也排除在了真理、权威之外,从而导致一些学者产生了比附西洋学术、比附西方的文学观念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就把西方文学当成了真理和权威。而自己的优势就完全丧失,成了西方权威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中的这种“低势态”与西方文化“高势态”的悬殊差异就使得一些人更加盲目地追随西方,而不能清醒地看到实际问题。正是由于这样才产生了绵延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史诗问题,也正是这样才使一些学者陷入这个问题中无法走出来。如果没有普遍主义的、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文学标准,问题的提法可能就不同了。因此我们要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从民族文学特点来认识和分析中国文学,发掘其独特价值。不必因中国叙事诗歌的短小精悍而丧气,也不必因为没有出现荷马史诗那样的宏大作品而感到遗憾。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学也有它本身的特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学典范,各自的文学发展道路也不一样。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差异,尤其要注意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学以及本民族的文学特色。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而获得文化自尊,进而发展和复兴包括文学在内的民族文化
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第2页) 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