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第2页)

本文共计38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文章从岗位能力分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匹配与建设、工学结合实施的保障机制和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五方面研究此模式下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一)岗位能力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中小企业一线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采购、生产、设备、质量、销售、人力资源、仓储等岗位的一线管理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只要通过对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训和锻炼,才能培养出“合用、顶用、好用”的应用型人才。

  下图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岗位能力图。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需要,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从三层面设置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训实习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关于经济、管理、职业素质等方面内容的课程,如会计、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教程、经济法、社交礼仪、职业道德修养等,以突出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基础贯通能力。

  专业选修课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上图各岗位中合理开发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基础能力要求“零距离”。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后,获得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并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授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使学生得到因材施教,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专业实训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素质拓展、创业孵化训练、企业沙盘模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集中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匹配与建设要培养一线管理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专业教师队伍中需要大部分具备“双师”的素质,即既有教育教学的能力,又有实践动手的能力。从类别结构上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来自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资深中高级管理者,这部分人作为我们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兼职聘用,同时亦能起到优化现有教师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送到企业或实习场所实践,不断提高其“双师”素质,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有如下一些途径。

  1.实行轮岗培训制度轮岗培训就是专业教师定期在企业不同的岗位轮换实行实训。通过岗位轮训或挂职锻炼,确保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制订“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从而提高其管理应用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学的素质要求。

  2.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强化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是长期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场所。专业教师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增强其“双师”素质。

  3.利用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产学结合就是专业教师教学研究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参与到企业实际管理工作或管理项目的研究中去,促使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提高其解决企业经营中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涉及到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利益关系,因此,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将有利于此模式持续运行。

  1.实行工学结合教学计划一体化把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工作纳入到其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中,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整个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除完成了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外,还需要完成企业实习等实践性的岗位能力训练课程,考核鉴定合格后方能拿到毕业证书。

  2.制订配套的管理制度在我院工学结合总方针的指导下,成立工学结合管理小组,制订有利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系主任一教研室主任一指导老师一学生代表”的管理通路,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管理规范到位,责任措施落实到位。

  3.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促进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也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人才短期流动性的问题,重塑企业学习型文化,这本身是对企业一种无形的激励。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培养人才的作用,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学结合模式推行下,我院对合作较好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赠予荣誉称号,或派专业骨干教师或专家为企业进行资助性的培训、咨询等。

阅读全文